[好書分享] 一寸山河一寸血 (完整對日抗戰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 (1~5部)
-----------------------------------
作者:關河五十州/著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43059146

內容簡介
《一寸河山一寸血(套裝5冊)》包括:《長城以北》、《華北風雲》、《落日孤城》、《萬里烽煙》和《歷史不死》。

《一寸河山一寸血(套裝5冊)》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離新中國最近的歷史,那是個社會結構、思想經濟全面動盪轉型的時代,新中國就是從那裡走來,而我們就生活在新中國裡,我們之所以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與那個時代密不可分。瞭解它,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這個時代。

《一寸河山一寸血(套裝5冊)》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變為發端,以東北淪喪為起點,再現十四年抗戰歷史背景下的風雲人物、精彩往事。《一寸河山一寸血(套裝5冊)》猶如一部恢宏的畫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壯的筆調,帶你走近張作霖,走近蔣介石,走近汪精衛,領略他們曾經有過的鐵甲與鮮花,情義與權謀,眼淚與歡笑,欣慰與悲愴。

戰爭,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戰爭很精彩,全史更好看。

剛買的 Kindle Voyage 電子書閱讀器,第一個閱讀的是對岸大陸的作者關河五十州花了數年的鉅作-「一寸山河一寸血」,而且還是共五部的套書。我花了一個星期,睡覺前、開車等紅燈時、上大號時…,反正無時無刻不時翻點 Kindle 閱讀,就這樣一口氣把這五本書看完。

這是我所碰過最完整的對日抗戰史,而且作者雖為對岸大陸作者,但除了第一部大概提了下林彪的游擊戰,再也沒有提到共軍的對日抗戰 (因為共軍壓根並沒有參與對日的大型戰役):而且不可思議的是,作者對國軍將領絕大都是抱予正面的肯定與描述 (當然除了漢奸與抗戰不力的將領除外),甚至也從整體客觀情勢來看當時中國戰區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他的處境、立場,乃至不得已作許多無奈的決策,作者本人看來算還蠻認同蔣介石的。

閱讀全文 »

[閱讀分享] 國共軍政大搏鬥 (上、中、下)

國共軍政大搏鬥-上,中,下冊 國共軍政大搏鬥-上,中,下冊
-----------------------------------
作者: 李華德 /著
出版社:風雲時代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23日
ISBN:9789868438071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自國民黨主席連戰前往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後,原本緊張的兩岸關係有日漸緩和的趨勢。六十年來,國共立場互不退讓,其中的恩恩怨怨,造成了多少時代悲劇。想瞭解國民黨與共產黨對峙六十年的搏鬥歷史?本套書是您唯一選擇。

本書不是歷史問答,只是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重擺戰場,再演歷史,按照戰事進展順序作一番有始有終的描述。把兩個最高統帥部的戰略決策,雙方的軍事佈局,各大戰區的戰略拉開,各個重要戰役的發動和推演,還有,與戰事緊密相關的一些社會重大事作一一展現出來,歷史場景便重現眼前了。

這一鉅著,共上、中、下三冊,描述著的是國共戰爭的四年期間,包括戰略、戰役、國共雙方主事的想法甚或勾心鬥角等,均鉅細靡遺的,以生動較似說書的白話文方式,密密麻麻地用文字寫成厚厚的三大冊。

我是在農曆過年期間,在台中崇德路的「諾貝爾」書城買的。順便說個題外話也外帶推薦,這家「諾貝爾」書城裡面相當寬大,是屬於典型的那種書局陳列各類書籍與文具等,完全沒有隔間,相當的寬敞。我兩位女兒們相當喜歡,在台北根本看不到這麼大又廣闊的書局。我小女兒甚至還說,她好像待在天堂這邊,逛得非常開心,足足在裡面我們待了有三個小時之久。 ^^

厚厚的三大本,其實原來並沒有想買。主要就是因為書皮上標榜的「建國百年 (當然是中華民國啦)」,特惠折扣 78 折,全買下來才 七百餘元,相當划算。 (那一次含我女兒們的採購,共花了三千餘元,還可以免費辦理一張會員卡,但台北好像沒有諾貝爾哩。)

本書的編排相當有意思,沒有「前言」,也沒有一些無聊人士的「推薦序」,直接就是帶入本文。我很喜歡這樣的風格,下次我預計出版的書籍,也準備採這樣的方式,乾脆不囉嗦。再來,也不是以章節來區分,而是以很罕見的「局」作為編排。看來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國共戰爭」彼此的爭鬥,就是對弈著一局又一局的棋,人生如棋啊。

作者何許人? 我也不知道。但我非常地欽佩作者是如何整理與找出這些鉅細靡遺的大小事關於國共之間的軼事呢?

閱讀全文 »

[好書分享]國共內戰-護國與解放

國共內戰精選集:護國與解放 國共內戰精選集:護國與解放
-----------------------------------
作者: 光亭、李中凱、張利行等/合著
出版社:知兵堂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11日
ISBN:9868247535

內容簡介
1946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易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並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趁勢配合蜂擁而起的學潮,開始進行全面的國共鬥爭;在國民黨政府方面則由蔣介石帶領已在抗戰中精銳消耗大半的國民革命軍,與共產黨部隊展開大規模的內戰。綜觀國共的分裂,以「革命路線」的分裂緣由居多,至於國共的合作方式也是雙方分裂的原因之一。

回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第二階段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稱這段時期為「戡亂」或「第二次抗共護國戰爭」。本精選集即以這個時期的「塔山之役」、「馬家軍」與「古寧頭大捷」等具有地區勝負關鍵作用的局部戰役作為主軸,凸顯國共雙方在戰場經營戰略上的「以小搏大」和「步步為營」的實兵作為。

這一本是去年買的。「知兵堂」出版的許多軍事叢書,其實我還買了挺多本,而關於國共內戰的歷史,先前已發表過這一本「徐蚌會戰《淮海戰役》」的閱讀心得。而此次所介紹本書,我其實都是以瀏覽的方式大概看一下而已,因為關於到戰役的文字描述實在鉅細靡遺,仔細閱讀還挺累人的,我都是大概知道一下所記載的戰役緣由與結果,然後也瀏覽內附許多歷史性的照片,以及主要軍事將領 (包括國共雙方)的簡介。

本書應該是從其出版社出版的軍事雜誌整理出來的吧。主要記載了六個戰役,但這些戰役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也不是按照時間來編排。

哪六個戰役? 「古寧頭大捷」、「塔山阻擊戰」、「萊陽戰役」、「馬家軍」、「血戰一江山」、「上海戰役」。

閱讀全文 »

【好書分享】我是宋朝人 與 兩宋風雲

我是宋朝人 我是宋朝人
-----------------------------------
作者:史式/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05/27
ISBN: 9789573264842

內容簡介
以宋為師,向宋學習!

有人認為:從秦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大大小小幾十個王朝之中,宋的疆域不廣,武力不強,敵國外患,連綿不斷,幾經變法,都難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其聲威前不及漢、唐,後不及明、清,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最丟面子最沒有份量的朝代。本書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只看表面現象,不管事情本質的極為膚淺的看法。其實,宋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王朝,能夠承先(全盤繼承中華文化)?後(對後人起到?蒙作用)繼往(建立大一統的王朝)開來(開創世界近代史的新時代)。我想列舉事實,為宋王朝說幾句公道話,為宋王朝鳴不平。一塊地方產生一種古文明,常常有一定的壽命,也就是有一個從興起到衰亡的全過程。古人不懂生態保護,當一塊地方地力用盡,繁華也就消歇了。所以秦漢之後不可能再有秦漢,隋唐之後不可能再有隋唐。惟有宋王朝能夠大規模地繼往開來,最後雖然亡國,卻像一隻火鳳凰,能在烈火中重生,產生一個永遠屹立於世界的中國。「中國」一詞,在過去只指一塊地方(略同於「中原」)。

從宋代起,才開始指一個國家(政治實體),同時兼為中華文化的載體。當時宋遼兩國文書往來互稱南北朝,說明他們同屬一個中國(文化中國)。元末人民大起義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並非只恢復宋帝國;辛亥革命時期的口號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那更不是只恢復帝國,而是指的要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包括「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宋與元的關係,從當時來看,元是軍事上的勝利者,他們強迫宋王朝併入了元王朝。從長遠來看,宋是文化上的勝利者,他們融合了元王朝的蒙古人,百年之後,進入中國的蒙族自願地加入了「文化中國」。也可以說,在軍事上,宋亡於元;在文化上,元亡於宋。長期以來,我們有一種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看法,那就是:東方重文,西方重理。沒有西方的科學技術,全世界不可能走向近代化。其實,只要我們能關注一下宋史,就會改變這種錯誤的看法。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中有三項都是在宋代才付諸實踐並且發揚光大的。試問:沒有羅盤,能航海麼?沒有火藥與槍炮,能夠建立新的軍事科學麼?沒有活字印刷術,能傳播文化知識麼?這一切發明創造都來源於宋代,世界近代化來源於宋代。二○○八年初,隨著南海宋代沉船的浮出水面,我們對歷史上的宋王朝也應該給予必要的關注,進行一番新的認識。如果本著「學其所長,棄其所短」的原則,我們就敢於提出「以宋為師,向宋學習」的口號,讓歷史研究工作的成果為現實服務,提供給國家有關部門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我們向宋學習什麼?一言以蔽之,曰:對外推行多求友少樹敵有利於人類團結的和平外交,對內實行重知識重人才有利於發展生產的寬鬆政策。

兩宋風雲 兩宋風雲
-----------------------------------
作者: 袁騰飛/著
出版社:人類
出版日期:2010/01/25
ISBN: 9789866722714

內容簡介
1. 本書由大陸百家講壇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主講人袁騰飛著作出版。據官方媒體統計,袁騰飛主講《兩宋風雲》,收視率大大超越易中天、閻崇年等人;而其更獨到、犀利、風趣的講史風格,帶動大陸青年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狂熱讀史風潮(部落格流量三日破百萬,演講影片月內衝破2500萬)。

2. 本書由文學大師司馬中原領銜專文推薦;復旦大學作家教授錢文忠(暢銷書《三字經》作者)、東森「關鍵時刻」主持人劉寶傑、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健、文化界才子眭澔平、文史導遊謝哲青等人佳評不斷,聯名推薦。

3. 本書由宋徽宗即位開始說起,以當時全球最富庶繁華的背景,映照帝王隨意揮霍種下的禍根;再透過靖康之難到南宋偏安,以至高宗禪位的歷史脈絡,刻畫繁華帝國層層剝解的過程,及帝王臣相心理的轉變與性格特質,不僅還原歷史豐腴立體的面貌,也為當代政治家與富豪企業家提供了警醒的借鏡。

4. 本書記述了兩宋交接年代的諸多故事,以講史兼評論的方式,帶讀者一邊觀看歷史的滄桑,一邊領會政治詭譎的角力,與人性多變的複雜。同時,本書彙編了大量相關人物的簡介及歷史典故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在精彩的主文之外,還能另外掌握豐富的延伸知識。

自從半年前整個閱讀完「明朝那些事兒 1~7」,對明朝歷史總算有一個概觀的認識了;自然,我會還想再了解其它朝代更細節的史實介紹。我不像 Ringle 他們這類人,都是從 "歷史+小說" 這類書籍入手,我還是喜歡 "原汁原味" 正史的介紹。但是相對來說,若要閱讀文言文的描述,我又看不下去,我還是希望能經由如「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消化過後,再由作者的研究與彙整 (當然多少會加上自己的一些觀點),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這樣閱讀起來才會意趣盎然。

閱讀全文 »

【投機叢書】趨勢生命力

趨勢生命力:掌握大趨勢才有高勝算 趨勢生命力:掌握大趨勢才有高勝算
-----------------------------------
作者: 賴宣名
出版社:聚財資訊
ISBN:9789868470705

內容簡介
錢進股市,不管投資或投機,目的都一樣,無非是想要理財,想要將本求利,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得要認清股市的方向才行,方向確定,下單篤定,方向如果錯誤,不但無法獲利,反而會遭受損失。

很多人買賣股票是看報紙、聽消息,或者憑著靈感和氣氛,當然這些也有可能讓你賺到錢,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學習如何用簡單的方法來判斷趨勢,應該是投資人進入股市必須要的保命功夫。

股市有太多的資訊,讓人以為股市分析相當複雜,但我認為這樣複雜的資訊中,一定有其無法偏離的主軸,那就是趨勢。我常常想,對於市場資訊分析不夠精確的人來說,如果有一個簡單的方式,提供其分辨趨勢的方法,那不知道有多好。

有一回我和聚財網陳執行長閒談,過程中我提到很多人認為股市是很複雜的,而愈複雜的東西愈能夠吸引人,因此大家學了很多方法,但是看到行情卻不知道該如何作交易,想要面面俱到卻總是無法兼顧,最後只好舉雙手投降。股市操作的重點不在技術而在心態和資金控管,這兩項是比較難學習的地方;我說,股市這樣多年總結技術研究,「兩條均線和一個指標就夠了!」,兩條均線看趨勢,一個指標看轉折,沒想到這段話促成了本書的寫作動機。

說起來好笑,當我和朋友談到這兩句股市的操作理念時,大多數的人都會投以懷疑的眼光,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股市趨勢可以這樣就解決,那賺錢不就太簡單了?是的,就技術而言真的可以很簡單,但是操作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怎麼說呢?因為大多數的人並不相信簡單的東西,因為不相信,也就不會依照這種方式去操作。

社會上能夠致富的人都是長久努力才有所成就,股市當然也需要時間來累積你的財富,不可能短期就致富!你相信贏家一年只做兩、三次交易嗎?要怎麼判斷那可以賺錢的兩、三次交易是在什麼時候?不需複雜的分析技巧,只用簡單的方法就能抓到趨勢的方向,進入股市就從這簡單的方法出發吧!

我應該算是蠻支持「聚財網」所出版關於投機理財的書籍了 🙂 。 所購買該出版社的書籍,也約有五、六成 (不是五、六本,而是出版的一半以上了) 之多了。 諸多作者實務的經驗談與其操盤技巧等,的確可以給予讀者相當的投機知識。 當然,這還是需要真的能 "內化"、真正能體會才行。

本書是作者 羅威 先生的在「聚財網」所出版的第二本書籍。 而這本「趨勢生命力」,我覺得應該算是延續上一本的「活出股市生命力」,同質性甚高。 整個操盤的根本觀念就是建立在以「均線」為主、來解讀所謂的「大盤趨勢」。

所以,兩本書從頭到尾,均是圍繞著均線。 如何計算均線、如何利用均線判斷趨勢、如何觀察扣抵、決定量價,以掌握方向等 …。 說真的,當對於書中均線的基礎技術觀念建立後,其餘的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厭其煩地提醒讀者們對於所謂趨勢的認知與掌握,應該算是比較針對股市趨勢的論述。

但相對於細節性的操盤作法,老實說,我是覺得並不足。 以在書中所提的觀念篇中,仍然是講述 停損 的必然與重要性,但,說真的,我一直以為 停損 才真的是學問,但本書就沒有提到這些細節性的操作;尤其是加碼策略,這可更是決定操盤真能否有獲利的關鍵,但這兩本書幾乎是沒有提到這些關鍵性的操盤策略與作法。 我想,應該是說作者對其這兩本著書有預設一個定位吧,核心大概就是定義什麼是「趨勢」:如同 圍棋 一樣,就是教導讀者如何培養整體盤勢的「大局觀」,至於中盤的戰鬥定式與手筋、甚而死活的細算等,這些則需要另外鍛鍊了,並非在本書的內容之中。

羅威先生的文筆相當不錯,在書中總會舉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甚至是寓言故事等,來解釋股市一些觀念,經常讓我閱讀時會心一笑,以及一些啟發的心得體悟。

我是很仔細的反覆閱讀羅威先生的這本書,讀完之後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 "老師傅的的諄諄教誨與經驗談"。 雖然我是把這兩本書定義為 功法、心法與策略 其中的「功法」,但又好像是「功法」當中的「心法」,不拘泥於細節,而是待建立正確的大局觀基礎後,再來才是慢慢地找出自己的操盤細節與手法等。

【好書分享】徐蚌會戰《淮海戰役》

徐蚌會戰《淮海戰役》 徐蚌會戰《淮海戰役》
-----------------------------------
作者: 周明、王逸之
出版社:知兵堂
ISBN:9789868438071

內容簡介
徐蚌會戰(解放軍戰史稱為淮海戰役),戰役時間自1948年11月6日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6天;戰場範圍是在以江蘇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今連雲港),南至淮河,西抵商丘,北達臨城(今薛城)的廣闊地區;參戰兵力國軍徐州“剿總”總部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共約80萬人,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又1個軍,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以及華東、中原兩大軍區地方部隊共約60萬人;解放軍以傷亡13. 6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國軍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5個兵團、22個軍,共55. 5萬人的戰果。

這場戰役無論是持續時間、作戰地域還是參戰兵力和戰果,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戰役。國軍方面的嫡系精銳集團在這一戰役中喪失殆盡,連同遼沈、平津戰役(即史稱大決戰的三大戰役),國民黨政權的軍事力量幾乎完全崩潰,直接導致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完全失敗,因此是役被稱作是“決定中國命運”之戰。值此徐蚌會戰60周年之際,本社特延請國共戰爭的權威戰史專家來對這場戰役進行全景式的介紹,以饗讀者。

徐蚌會戰(對岸稱為淮海戰役),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最決定性戰役。 參戰人數 國軍與共軍 比為 80萬 : 60 萬,是中華民族空前(極有可能是絕後)的最大一次內戰。

對比於中華民族的內戰史,俱代表性的有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曹操,劉備,孫權的三國對峙」、「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明漢相爭」,以及民國建立以來的「國共戰爭」。 除了三國時代以外,都是 "以少勝多"、"以弱擊強",而且均是透過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就決定了勝敗王寇的一方。

國中小時,我記得歷史課本有提及到「徐蚌會戰」,但是僅一筆帶過而已。 我只記得兩個代表性的人物,黃百韜 與 邱清泉 壯烈成仁,本來以為就是他們兩位將領所指揮的戰役。 很奇怪,這個戰役在台灣真的沒有什麼歷史著書談及,直至去年底,「知兵堂」才出版了這一本極具代表性的著作,也算是作為此戰役 60 週年的一個紀念。

透過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國軍主要共有七個兵團 (各下轄約兩至五個軍)參戰,而 黃百韜 與 邱清泉 其實是其中的兩位兵團長。 我想歷史課本特別會提到他們兩位的原因是這兩位將領均力守崗位而不幸成仁。 而其他兵團長們,則得以有倖存下來。 (有逃離出來的、也有被共軍捕獲俘虜的。)

本書所描述 徐蚌會戰 期間的各大小戰役,相當地鉅細靡遺。 書本內的字體挺小、編排挺密的,閱讀起來是蠻吃力的。 我並不是軍事、歷史等專研的學家,所以我是透過一開始的導讀 (比一般書籍的前言還仔細),約略瞭解整個戰役的始末。 然後就是跳著瀏覽,想看哪裡就看哪裡。 事實上,由於我本來就很喜歡閱讀軍事史,而且還好的是,書本內穿插著相當大量豐富的黑白戰役照片,也有國共各主要將領的生平簡介 (多以一頁文介紹),所以閱讀起來其實並不會沉悶,還蠻興致盎然的。

這場國共在人數與裝備均為國軍仍相當優勢的情況下,但是,仍舊可以說是潰不成軍。 給我的感想正是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最典型代表。 整個戰役給我的感覺就是,國軍好像就是一直跑、一直撤退,但好像又沒有什麼很特定明顯的戰略目標。 簡單的說,國軍要作的事情就是,把各兵團給整個集結起來;而共軍相反的當然就是要截斷、各個擊破。 因為這個戰役是國軍防守 (以徐州重鎮為主)、共軍進攻的型態,理論上應該是攻的一方要比防守的一方多上四、五倍以上才可。 但是呢,每個兵團似乎仍舊各自為政的感覺,而且一直無法會合起來,所以才約兩個月的時間,整個大軍就全部被殲滅了,真的令人不可思議。

就誠如我曾經讀過一則軼事。 在 徐蚌會戰 前的濟南戰役,國萬十萬的防守部隊,七天的時間就被攻破了。 而更前的一個戰役,其中有五萬人左右,三天的時間就全被殲滅。 而當時防守濟南的指揮官 王耀武 (後來逃跑被捕)說,「就算是五萬頭豬讓共軍來抓,三天也抓不完啊! 」真是極盡諷刺。

天時、地利、人和。 我想當時國軍只剩下了 地利 的優勢而已,但又沒有好好地把握。如此地潰敗,應該也是必然的結果了。

據我所知,「知兵堂」的編輯作者群大多為大陸對岸。 應該是在對岸的史料有比較公開 (畢竟,勝的一方比較會大方公佈)、容易找尋整理。 基本上,給我的感覺是本書應該還算客觀,並不至於醜化了國軍這一方,不過,仍有一些史料並沒有被加進來。 例如我上個月在電視上看到 228 事件的回顧才知道,原來也有台灣兵被運到蘇州來參與這場戰役! 而且還高達 兩、三萬餘人。 大部分還沒打到一槍就莫名其妙被俘虜了,甚至有些還被編入解放軍。 更諷刺的是,當時鎮壓 228 事件的國軍 21師,在返回大陸參與上海保衛戰時,反而被有許多台灣兵加入的解放軍給殲滅掉。

喜歡研究戰爭史、尤其是國共內戰的讀者們,本書絕對值得推薦!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