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蚌會戰《淮海戰役》
-----------------------------------
作者: 周明、王逸之
出版社:知兵堂
ISBN:9789868438071
|
內容簡介
徐蚌會戰(解放軍戰史稱為淮海戰役),戰役時間自1948年11月6日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6天;戰場範圍是在以江蘇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今連雲港),南至淮河,西抵商丘,北達臨城(今薛城)的廣闊地區;參戰兵力國軍徐州“剿總”總部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共約80萬人,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又1個軍,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以及華東、中原兩大軍區地方部隊共約60萬人;解放軍以傷亡13. 6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國軍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5個兵團、22個軍,共55. 5萬人的戰果。
這場戰役無論是持續時間、作戰地域還是參戰兵力和戰果,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戰役。國軍方面的嫡系精銳集團在這一戰役中喪失殆盡,連同遼沈、平津戰役(即史稱大決戰的三大戰役),國民黨政權的軍事力量幾乎完全崩潰,直接導致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完全失敗,因此是役被稱作是“決定中國命運”之戰。值此徐蚌會戰60周年之際,本社特延請國共戰爭的權威戰史專家來對這場戰役進行全景式的介紹,以饗讀者。
徐蚌會戰(對岸稱為淮海戰役),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最決定性戰役。 參戰人數 國軍與共軍 比為 80萬 : 60 萬,是中華民族空前(極有可能是絕後)的最大一次內戰。
對比於中華民族的內戰史,俱代表性的有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曹操,劉備,孫權的三國對峙」、「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明漢相爭」,以及民國建立以來的「國共戰爭」。 除了三國時代以外,都是 "以少勝多"、"以弱擊強",而且均是透過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就決定了勝敗王寇的一方。
國中小時,我記得歷史課本有提及到「徐蚌會戰」,但是僅一筆帶過而已。 我只記得兩個代表性的人物,黃百韜 與 邱清泉 壯烈成仁,本來以為就是他們兩位將領所指揮的戰役。 很奇怪,這個戰役在台灣真的沒有什麼歷史著書談及,直至去年底,「知兵堂」才出版了這一本極具代表性的著作,也算是作為此戰役 60 週年的一個紀念。
透過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國軍主要共有七個兵團 (各下轄約兩至五個軍)參戰,而 黃百韜 與 邱清泉 其實是其中的兩位兵團長。 我想歷史課本特別會提到他們兩位的原因是這兩位將領均力守崗位而不幸成仁。 而其他兵團長們,則得以有倖存下來。 (有逃離出來的、也有被共軍捕獲俘虜的。)
本書所描述 徐蚌會戰 期間的各大小戰役,相當地鉅細靡遺。 書本內的字體挺小、編排挺密的,閱讀起來是蠻吃力的。 我並不是軍事、歷史等專研的學家,所以我是透過一開始的導讀 (比一般書籍的前言還仔細),約略瞭解整個戰役的始末。 然後就是跳著瀏覽,想看哪裡就看哪裡。 事實上,由於我本來就很喜歡閱讀軍事史,而且還好的是,書本內穿插著相當大量豐富的黑白戰役照片,也有國共各主要將領的生平簡介 (多以一頁文介紹),所以閱讀起來其實並不會沉悶,還蠻興致盎然的。
這場國共在人數與裝備均為國軍仍相當優勢的情況下,但是,仍舊可以說是潰不成軍。 給我的感想正是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最典型代表。 整個戰役給我的感覺就是,國軍好像就是一直跑、一直撤退,但好像又沒有什麼很特定明顯的戰略目標。 簡單的說,國軍要作的事情就是,把各兵團給整個集結起來;而共軍相反的當然就是要截斷、各個擊破。 因為這個戰役是國軍防守 (以徐州重鎮為主)、共軍進攻的型態,理論上應該是攻的一方要比防守的一方多上四、五倍以上才可。 但是呢,每個兵團似乎仍舊各自為政的感覺,而且一直無法會合起來,所以才約兩個月的時間,整個大軍就全部被殲滅了,真的令人不可思議。
就誠如我曾經讀過一則軼事。 在 徐蚌會戰 前的濟南戰役,國萬十萬的防守部隊,七天的時間就被攻破了。 而更前的一個戰役,其中有五萬人左右,三天的時間就全被殲滅。 而當時防守濟南的指揮官 王耀武 (後來逃跑被捕)說,「就算是五萬頭豬讓共軍來抓,三天也抓不完啊! 」真是極盡諷刺。
天時、地利、人和。 我想當時國軍只剩下了 地利 的優勢而已,但又沒有好好地把握。如此地潰敗,應該也是必然的結果了。
據我所知,「知兵堂」的編輯作者群大多為大陸對岸。 應該是在對岸的史料有比較公開 (畢竟,勝的一方比較會大方公佈)、容易找尋整理。 基本上,給我的感覺是本書應該還算客觀,並不至於醜化了國軍這一方,不過,仍有一些史料並沒有被加進來。 例如我上個月在電視上看到 228 事件的回顧才知道,原來也有台灣兵被運到蘇州來參與這場戰役! 而且還高達 兩、三萬餘人。 大部分還沒打到一槍就莫名其妙被俘虜了,甚至有些還被編入解放軍。 更諷刺的是,當時鎮壓 228 事件的國軍 21師,在返回大陸參與上海保衛戰時,反而被有許多台灣兵加入的解放軍給殲滅掉。
喜歡研究戰爭史、尤其是國共內戰的讀者們,本書絕對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