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需求分析與塑模」- 單一作業流程的塑模

本文收錄於 我的電子書「軟體需求分析與塑模 – 第二章、企業流程的分析與塑模」。

描述與紀錄單一作業流程內部的一連串活動,使用 UML 活動圖 (activity diagram) 是最為適切的。

依據 UML 三巨頭的論述,活動圖主要的目的在陳述活動與活動之間的流程控制的轉移 (control flow transition)。
Activity diagrams emphasize the flow of control from activity to activity.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ser Guide》, 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 Ivar Jacobson, 1999, pp. 257)

這裡所謂的活動,可以指企業的活動,也可以指應用程式中的某個特定功能。

不過一般來說,由於「活動」的定義並不如「物件」那麼明確,因此,在進行系統設計時,一般比較不傾向於利用活動圖來表達應用程式的結構 (採用物件模型較為恰當);也因此,活動圖通常會比較適合用於表達企業活動的工作流程關係。除此之外,由於活動圖非常類似傳統的流程圖 (flow-chart),因此,活動圖也適於表達細部程式的程序性結構。

參考下圖,藉由一個請假作業流程來說明 UML 活動圖的主要圖形元素。

圖、請假作業流程活動圖的基本圖示語法

 

閱讀全文 »

「軟體需求分析與塑模」- 跨多個作業流程的塑模

本文收錄於 我的電子書「軟體需求分析與塑模 – 第二章、企業流程的分析與塑模」。

每一個作業流程,有各自不同特定的企業目的 (specific business goal)。例如:

  • 訂貨流程的特的目的為讓交易有效率且安全可靠。
  • 出貨流程的特的目的為及早可將貨品交付到客戶手中。
  • 採購流程的特的目的為從供應商取得低成本、高品質的商品。

企業經營者/高階管理者、系統相關的利益關係人 (stakeholder)、乃至於系統開發團隊,希能透過這些作業流程看到較巨觀 (macro view)、更具整體的全貌 (Whole View),如此可得以有效地作整體性的架構規劃與設計。

跨多個作業流程,就是流程範圍更為廣泛,參與的人更多,所涵蓋的時間更長。而且往往因為現實上基於功能執掌,還是不同部門或不同地點就有不同的作業規範與範疇,但彼此這些作業之間仍需要連串在一起。

由Erickson以及Penker所提出的一個活動圖的擴充型態(stereotype),稱之為「Erikson-Penker 企業擴充模型」(Erikson-Penker Business Extension)。(《Business Modeling with UML: Business Patterns at Work》, Manus Penker & Hans-Erik Erikson, 2000, p.57),該設計圖形最適切用來描述跨多個作業流程之間的關聯與各自的企業目的。

這個圖形中,主要是將與作業流程相關的重要人、事、物以及這個流程所要達成的目標做一個連結;不過有關企業流程的內部細節,通常在這張圖中不會有過多的介紹,以免失焦 (內部的活動細節會由 uml 活動圖表達)。

Erikson-Penker企業擴充模型簡介

下圖即對 Erikson-Penker (底下簡稱火箭圖) 的企業擴充模型的重要元素作說明。

圖、Erikson-Penker 企業擴充模型的主要圖形元素

 

閱讀全文 »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