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 10 年以上時間沒有親自組裝過電腦了。
老實說,我現在對於用戶自己買了電腦零組件後,再交給販售店家組好自行搬回去,總覺得對其沒啥信心。尤其是當我看到如「原價屋」2F的維修中心,看到一堆排滿一包包顧客待組裝的電腦組件,然後也就只有那麼兩三個工程師,而絕大部分都是要求今天買今天組好,我真的難以想像這樣組裝的品質會是如何。
既然這次是全部電腦組件重新買過,好吧,就利用農曆年前那一個星期時間自己 DIY 動手組裝電腦,然後再燒機測試,再安裝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等。一切都是自己來,有無問題自己也能掌握清楚。
不過勒,我實在太久太久沒有組裝電腦了。我看 Mobile01 自組電腦分享論壇區,好像一般玩家把組裝電腦當成跟吃飯一樣簡單,最慢的好像只看到組一整個白天的時間;據 Ringle 說,那個 Arthur 去年底幫他的親戚組一台三萬餘元的電腦,大約只花了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這對我來說真的很難以想像。
結果最終我花了多少時間組裝完成呢? 四個晚上的時間!! 挖哩,看來沒有人比我花更多的時間來組裝電腦吧。搞這麼久的主要原因是只要當我卡在某一個環節,我就會仔細推敲許久,然後上網找資料,甚至白天還打電話詢問產品製造廠商 (尤其是聯力機殼廠商),非得弄清楚才肯繼續往下一步驟。算起來也是抱著邊組裝邊學習的心態,而且老實說還蠻享受這樣的過程。 !^^
組裝的地點就直接在客廳。所以那幾個晚上客廳全都擺滿了一堆電腦的零組件與工具等,還有箱子也零散亂丟,所以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待在客廳,而跑到樓下看電視、睡覺等。就這樣邊組裝邊看電視、晚上有時就乾脆躺在沙發上開著熱暖爐 (那幾天天氣挺冷的)睡覺。
這樣 DIY 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也算有些代價,除了好像重新學習電腦的組裝知識外,尤其是主機板與各零組件的裝配關係,還有整線等;另外呢,組好的電腦自己也覺穩定度挺不錯,最起碼截至目前為止我跑了半個多月的系統還沒有出現過藍底白字的當機畫面。
準備的工具也很簡單,就是一隻中型的十字螺絲起子,大概再加上剪刀 (為了剪線)就可以了。對了還有,隨時準備一個空氣灌,隨時往機殼內噴,儘量保持沒有灰塵與雜物等。推薦在 Cosco 買的一組六罐、Dust-Off 拋棄式噴氣罐,便宜好用,讚!
底下就列出我組裝的幾個主要的步驟囉,同時也是為自己留一個註記備忘心得。
- 將 i7-2600 CPU 插入主機板的 CPU 插槽。
這部分甚為簡單,就是把板子的 CPU 扣架打開,然後插入 CPU。因為 CPU 針腳有防呆裝置,所以腳位是不會出問題的,否則就插不進去插槽內。
CPU 扣架有些緊,扳開的時候稍微小心些,當然要扣回去也要用些力,同時也要確認有扣緊。
- 安裝 CPU 散熱器。
這一部分應該是比較大的挑戰,主要還是視每一種散熱器品牌、型號的不同,並建議仔細參考所附的說明書安裝。我這一顆 AC Freezer 13 是屬於中型體積 (塔型、4根U型熱導管,強調靜音),同時還內附了 INTEL 與 AMD 兩種不同種類的扣架,而且因為已有參考網路上的開箱文,所以安裝起來還挺簡單的。就是大概注意一下,因為這款 Freezer 13 已預先塗抹好散熱膏,所以當要蓋住 CPU 時要確實對準,免得散熱膏跑掉導致不均勻、影響散熱效果。
先裝上金屬導管散熱器本體 。
再裝上側邊風扇。(這一款可依自己的需求任選一側安裝風扇,而我當然是往寬闊那一面、同時也能吹向外接顯卡)
對啦,順便幫我的 i7-2600 原廠風扇拍照留念。聽說這一顆散熱能力是還不錯,不過噪音值會比較高,而這我可是相當要求靜音的。
- 主機板裝到機殼上。
我這個聯力機殼 (PC-B25S)算是中等大一些的體積,安裝主機板其實還蠻輕鬆的。
大概兩點要注意:1).記得先把後置擋板裝上去 (我就是忘了又重新將板子卸下來,很麻煩);2).銅柱對好位置並確實鎖緊。
現在早已沒有絕緣片這種咚咚囉。我甚至還為這個問題問了聯力的客服,才知道已經不需要,聯力附的長、短型 (視位置選裝)螺絲,本身就具絕緣效果,不會短路。
- 插上記憶體。
這部分簡單,把買來的記憶體全給插上就好啦。爾後我是打算當 8GB 模組變普及、與現在 4GB 模組好像不用錢一樣時,就插足 8GBx4=32GB ,如此爽度絕對十足!
- 安裝電源供應器 (PSU)。
這部分比較麻煩,因為開始就要考量到整線問題了。
我這個機殼有附扣環,可以確實扣住電源供應器,如此應該也可以穩固不造成振動而有噪音出現。
雖然我這顆 be quiet! 650w PSU 是強調靜音,但是它不是模組化的線材,所以整線起來挺令人困擾。也可以說花在整線的時間是最多了,因為往往整好線後仍不滿意又再剪開重新整,相當麻煩。底下就是初步安裝上 PSU 時的樣子。瞧瞧,那個連到主機板的主電源線因為太短,所以無法拉到背板隱藏起來,實在不美觀。
- 安裝外接顯卡。
我買這塊 H67 的主機板根本就是個錯誤! 因為外接顯卡後,就會把僅存的兩個 PCI-Express 插槽給全蓋住。
從這邊看就可以更明顯了。我是打算等四月份華擎允諾換板時 (INTEL 晶片組出包事件),因為多一年保固,所以可以屆時可以賣得出去,然後再換購 P67 的大板子了。
- 安裝 SSD, 硬碟。
我的 INTEL X25M-G2 120G SSD 當作系統碟,原來就內附了 2.5" 轉 3.5" 的硬碟架,不過沒有聯力所選購的那一個好看,所以我改採用聯力的硬碟架。
至於一般 SATA 硬碟,引用聯力這邊宣稱的:聯力專利簡易安裝的避震硬碟架,在硬碟上安裝上避震套件,再安裝到特殊設計的鋁鎂合金的磁碟座上,利用橡膠可以吸震的特點,巧妙地將硬碟碟盤在高速轉動所產生的震動給吸收了,以達到靜音的效果。 (不過啦,個人不是那麼欣賞這個一體式的硬碟架,總覺有些精簡。)
這是安裝上 SSD 與硬碟後從直立式主機側視的樣子。
- 最後的配線與整線工程。
關於光碟機的安裝,這邊就略過了,反正就是在機殼的一個前置擋板拿掉、裝上去就好了。我這款機殼這邊就很方便,光碟機推入後,就會自動扣上卡榫固定起來,完全不需要螺絲。再來呢,就是把機殼的各類線材,包括 SATA, USB, 音源, 系統面板 ...等,要確實依腳位及位置連接到主機板的插頭上,而且還要顧慮到線材的整理與美觀等問題,這邊多少是要講究整理的技巧。
對了,主機板有附了 USB 3.0 的前置面板,所以連接主機板的相關插座後,再拉至機殼的前置擋板區這邊。不過華擎附的這個面板與聯力機殼的前置擋板配置後會有空隙,為以免灰塵容易進入內部,所以我還用了黑色的軟綿 (包顯卡的軟綿)給塞到空隙內,花了許多時間,實在不得已。
我買了兩種整線的器材,一種是屬於魔鬼氈,隨時可以氈黏或拆開;另一種則是黑色一整條塑膠,另一端扣入環內後綁緊就無法拆掉 (要用剪刀剪掉)。
我實在不太會整線,大概就是把握一個重點,儘量不要讓線材覆蓋在主機板上面,儘量就是整在一起後捆在機殼的空位置處。
較長的線材,儘量就是從背板後處繞線走過,再穿回去貼近要插入主機板插孔的位置處。
總算大功告成!! 關於燒機與安裝系統等,我就不想再發文了,反正基本上安裝系統軟體這些都挺順利的,就略過不提了。
最後瞧瞧放置在我房間的模樣。這個機殼的特色就是會發出圓圓的藍光,質感挺好。
這款機殼的前置面板是作在上面,總共提供了 eSATAx1, USB x 2 (可視需要選裝 USB 2.0 or 3.0,我這邊是選 2.0), 音源端子x2 (軟體可調), Reset and Power 按鈕等。
我接了三台 LCD 螢幕,這樣看盤才方便 ^^。自左至右:i-TECH 15" (用了七、八年有了,耐用!), ViewSonic 22" LCD (VX-2235), DELL U2410F 24" 16:10 IPS 面板。
因為這次 INTEL 對於 1155 晶片組的設計缺陷問題,所以三、四月左右,還要再把這台已安裝好的電腦重新把主機板拆下、再換回新的板子、再重新裝回去,然後作業系統是一定非得重灌不可。想到這些要耗費許多時間,真不曉得廠商該如何精神補償啊。
不過有了這次組裝的經驗,應該兩個晚上就可以組裝完畢吧。>_< ※ 延伸參考 o 2011年初的i7電腦採購暨DIY-簡單開箱篇。
hi大大您好,
看到您說4月換了B3板後要把華擎這張賣掉,
不知您協賣掉了沒?
因為我有興趣想接手…
如有看到請回覆我一下囉,謝謝…
當然早已賣出了。
辛苦老大囉!
對了,接三螢幕,表示您這塊 “華碩 AEH-6850” 可以接三台螢幕嗎?是怎麼接的呀?我自己倒是還沒接過三螢幕呢!
硬體這麼強,有沒有興趣來安裝個 “黑蘋果” 呀 XDD
倒是您那顆 SSD 很吸引我,等我 Mac 過保固後,就要來換 SSD。
1. 當初就是爬文作功課、才知道 ATI 系列的顯卡都有支援三螢幕的輸出。記得其中要有一個連接埠要使用 DP (Display port)就是了 (當然,螢幕也要有支援該埠)。
2. 文內我有提勒,我就是不懂硬體、全都是邊組裝時邊上網參考學習的哩。
3. Mac 跑大容量 RAM 與 SSD,絕對可以大幅提升系統執行效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