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東征、北伐、抗日、國共內戰的最長壽國軍將領─ 孫元良將軍

孫元良將軍
讀完「徐蚌會戰」這一本書,除了對會戰總算大致瞭解其始末,另一個收穫就是,書中總是會穿插著約一頁的內容,介紹國、共主要參戰將領的生平事蹟等。 其中,「孫元良」將軍頗富傳奇的經歷,令我感到相當好奇。

「孫元良」將軍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 (還是中共創始人之一 李大釧 所推薦的)。 從排、連、營長基層做起,當擔任大兵團的司令將軍。 其前半輩子可說都是在軍中渡過的,而且是歷經了民國建立以來的各類大小戰役,包括 東征、北伐、抗戰、國共會戰等。

抗戰爆發時,最有名的事蹟就是其所率領的 88 師最早進入上海,參與了「松滬會戰」,打響了第一槍;而其中所轄 524 團第一營 謝晉元 團長的堅守四行倉庫,就是聞名中外、可歌可泣的八百壯士。 而後甚而奉令防守南京、城破之後化裝為難民,躲藏將近一個月後才得以逃脫南京,可說是大難不死。

而在國共戰爭期間,「孫元良」將軍係參與了三大戰役當中的最大會戰─ 徐蚌會戰,他當時擔任的是其中 第十六兵團司令。 結果與勦總副總司令 杜聿明,以及邱清泉、李彌等兵團司令,共 10 數萬部隊被共軍合圍。 當時只有他主張突圍並且不再接收杜聿明的後續電報 (以免杜反悔不願突圍,後來事實也是這樣),而後整個兵團全被共軍吃掉,只有孫所率領的少數幾百人平安逃脫。

也因為是這一段,使得「孫元良」將軍在歷史上的定位褒貶不一。 尤其是他的老部下被共軍俘虜後,是否是統戰還是真的不諒解,對其頗多的愿恨批判。 尤其在「維基百科」、在「Wiki- 孫元良」的生平介紹中,其「軼事」這一欄實在被寫得甚為不堪。 老實說,我是覺得這一段應該是彼岸所填上去的吧。 我是希望若能有熟悉國共戰史且考究詳細的文史工作者,是否能為其正名?

在東征北伐時受傷,在抗日時躲藏一個餘月,在國共會戰時在大兵團被圍潰敗之際而後逃出,甚而在四川重建兵團、又遭下屬軍官的叛變。 孫將軍總是能化險為夷,大難而不死。 及至隨國民政府退守台灣,而後渡過了 50 餘年的平淡生活,於 2007 年,103 歲的高壽去逝。

除了本身經歷的不平凡外,「孫元良」將軍其中第五子即為早期台灣赫赫有名的電影小生 秦漢 (本名 孫祥鐘)。 秦漢本人非常低調,在公開場合從不主動提及父親的生平。(所以我看到這一段記述,還真的頗為驚訝。) 原因在於秦漢因父親戰功彪炳,他不能有辱父親威名,所以他努力表現,但從不肯提父親,不過內心底,一直以父親為榮。 尤其秦漢對父親「孫元良」將軍數十年的戎馬生涯有著頗為洽當的評論:「父親本身並不好鬥,他不喜歡戰爭,只是在對抗日本侵略中,恭逢其會而已。」

※ 延伸閱讀

文章導覽

   

共有 2 則迴響

  1. 有這樣”飛將軍””美名”的老爹,我若是秦漢,我也會不敢說我老子是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