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Notion 建構 ZTD 簡潔風格的時間暨工作管理 (提供模板下載) – 1/2

ZTD in Notion Feature Image

前言

原來一直是使用 Microsoft To Do (併購自 Wunderlist) 記錄我的工作項目,它挺不錯用,符合簡潔 (simplicity) 原則。不過我打算把所有關於生產力 (productivity) 機制都集中到 Notion 統一管理,盡量降低多種工具的使用,所以花了一些時間研究並製作成 ZTD 簡潔風格的時間暨工作管理系統,這裏就分享下這套系統所使用的方法與想法,文後也提供了完整的 Notion 模板供下載,可以自行複製 (duplicate) 並擴展/客製化,打造自己的工作管理 (task management)。

我採用的方法論主要有兩種:ZTD (Zen to Done) 與「吃了那隻青蛙」每天只專注三件最重要的事情。相對於目前主流的 SCRUM、子彈筆記工作管理 這些太過緊湊的方式,並不適合我,我還是比較喜好簡潔風格,不要給自己每天太大壓力,只專注作最重要的事項就好。

ZTD 是一種簡化 GTD (Getting Thing Done) 的時間管理方法論 (methodology),頭字那個 Z 就有「禪 (Zen)」的意味,簡約與樸實,流水不爭先。這裏有篇文章:「時間管理:GTD與ZTD」,解釋兩者的異同之處。

引用該文所述:「ZTD 是一套系統,但不是一系列習慣的改變,而是一次聚焦一個習慣;除了計劃,它更聚焦於行動以及如何用簡單、無壓力的行為完成任務,幫助我們建立有條理的高效能習慣。」

ZTD 簡化後的四種習慣:「搜集、處理、計劃、行動」。

而「每天只專注在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則是源自於「吃了那隻青蛙」一書,作者 Brian Tracy 是非常知名的成功學大師,他這本著作,強烈推薦必讀,簡單扼要。最精扼的心法就是:每天早晨起床,依據從週與前一日的規劃,來決定今天最大隻的青蛙先把它吃掉,如此這天就再也沒有可以難倒你的事!

閱讀全文 »

[時間管理] 使用 RTM (remember the milk) 簡化 GTD 工作

想法

就 GTD (Getting Things Done)的核心思維來說,就我的體會只有三個最重要因素:收集、檢視 (組織)、行動 (Action)。

收集待辦的工作 (tasks),整理 (包括分類)與檢視 (Review)準備執行的工作,然後依輕重緩急將這些工作轉移至下一步的行動 (Next Action)。

使用 RTM (remember the milk),可說是實現 (realize)上述想法與簡化 GTD 的最佳工具。

兩個最重要 RTM 實現的機制:標籤 (Tag) 與 智慧清單 (Smart List)。

標籤就是作為分類 (Classify)的機制,甚而可以利用標籤把一連串的工作給關聯起來。例如,某個網站建置專案 (project),可以把「系統設定」、「網頁設計」、「CSS 排版」、「上傳到伺服器」等工作都歸納為「prj_site-build」這個標籤;再則,GTD 相當重要的情境 (context)概念,也可以利用標籤實現之,例如 @Office, @Home, @BuyList 等,表示某項工作是在哪種情境 (地點或某特定事項)來實現的;還有,GTD 最實際的「下一步行動」,是匯集了各類型、各種情境的工作於其內,為了統一標示這些準備執行的工作,就可以再貼上「na」這樣的標籤。

專案、情境、下一步行動,都是標籤的應用範例的一部份,絕對還有更多可以想得到的點子來應用。

為各項工作貼上標籤後,再來就是把相同標籤的工作歸納在一起。典型的方法就是以資料夾的觀念歸納,在 RTM 中即是以「清單 (List)」來實現。這算是靜態 (static)、實體 (physical)的作法,也就是某項工作僅能儲放在某一特定的清單內。

RTM 提供更具彈性的歸納方式,就是利用所謂的「智慧清單 (Smart List)」。智慧清單是一種動態 (dynamic)、虛擬 (virtual)的作法,係利用搜尋關鍵字詞所組成的清單,只要符合該搜尋條件的工作,即會出現在該清單內;所以某一標籤的工作因為被搜尋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在多個清單內,相對當然會更有彈性了。

其實「智慧清單」說穿了就僅是利用資料庫的「View」觀念所實現的,也就是動態組成搜尋的關鍵字詞所建立的語法,再即時篩選符合條件的結果。相同的應用也出現在如 iTune 的音樂撥放清單,簡單的實作手法,卻讓歸納有更具彈性的機制。

作法

這裡僅簡述大概的作法,其實不難,大概參考 RTM 的 on-line Help,以及底下個人所參考兩篇文章:
 o Using Remember the Milk for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 Part 2
 o Remember The Milk v.s. 我的GTD工作流程

  1. 把所有自訂的清單全刪除掉,此時 RTM 僅會留下預設的「收件匣」與「寄件匣」,基本上並不會使用到,不過爾後所有的工作事項都會預設儲存在「收件匣」內。

    不過,我這邊卻留下了一個靜態的清單:「$願景與目標」。我把屬於願景 (vision)、中長期目標規劃、習慣等事項 (該算是宣言吧)放在此清單內,就是提醒自己短中期的工作不要悖離中長期的目標設定。

    設定靜態清單

  2. 閱讀全文 »

關於 Evernote 記事的分類規劃構思

Evernote 的分類規劃
最近因買了 Sony Xperia S Android 智慧型手機,同時也安裝了 Evernote App,想說就好好地來運用這具雲端儲存筆記、又可跨裝置 (PC, iPhone, Android)方便好用的記事軟件,這裡就分享一下個人是如何規劃筆記的分類方式。

我查看了諸多 Evernote 分類的心得文章,其主要的技巧不外乎是運用堆疊 (Stack)筆記,也就是資料夾的觀念,以及使用標籤 (TAG)來作分類。然後最重要就是要能利用搜尋 (search)關鍵字的方式,來快速找到原來記事的內容。

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我是使用實體筆記本來記事的話,我的筆記本應該是越少越好,大概最多就是一本工作用、一本學習用、另一本偏個人性質的記事用途。筆記本越少的好處就是盡量專注在筆記本身,以全方位的紀錄方式,沒有拘束的將工作、生活、靈感、夢想...等,先通通裝筆記本內。再來才是對記事貼上標籤,作更細部的分類。

例如,我筆記了一則記事主題:雞肉咖哩的料理,內述了料理的食材、步驟與心得等。我會把這則筆記在「家庭生活」性質的筆記本,然後在該主題下標籤為「食譜」,當然也可以同時標註上多個標籤來識別。

所以,轉到 Evernote 的分類規劃,大概也與實體筆記本的使用習慣差不多。筆記本的數量少,代表的是主分類。以我現在對工作、生活與學習上的態度,大致上就是分了四大類-個人性質 (Personal)、工作事務、投機交易、家居生活。

閱讀全文 »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