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 洞洞板站架

木質洞洞板站架 DIY

一直想要 DIY 個洞洞板牆放在我家頂樓上的庫房,因為我的工具太多了,原來都放在組合鐵架上,但其實這樣收納效率甚差。洞洞板,國外名為「Pegboard」,可以作太多收納上的運用。

原來是希望能有面牆上釘上洞洞板,但我們頂樓庫房能運用的只有對外靠窗戶那一側而已,是無法固定住洞洞板的。所以幾經思考,決定自行訂個簡單的站架固定上洞洞板就可。

星期日爬文找到這家小型建材行-日通建材批發,電話詢價,那種木質雖然有些粗糙的洞洞板,一大片 (3x6尺)才NT$700,挺便宜了。所以下午就衝到三重,並且請老闆幫忙現場裁切。

閱讀全文 »

[簡單開箱] 我的第二台 DIY 3D 印表機 – 購入練功用的 Prusa i3 DIY 套件

由於上個月我以為第一台購入的類 Ultimaker 2+ 3D印表機主板被我弄燒壞了,所以送回大陸原公司維修 (後來證明是烏龍一場,其實沒有燒壞。)。在等待的這一段期間,乾脆我再組一台便宜入門級的 Prusa i3 3D 印表機好了,目的是為了有了兩台3DP (3D Printer)後,彼此可以作為備援,且相互打印列印件也方便;再則購入低成本的 Prusa i3,每一個局部都可以持續修正調校,從過程中學到教訓與觀念,不失為是學習 3D 印表機相關技術/技巧不錯的一種方式。

我買的這台 Prusa i3 套件是來自淘寶這家「聯動三維科技」。鋁擠型材 (2020)、強化結構支撐 (昇級版)、T8 Z軸絲桿、E3D v5 噴頭組,這樣價位為 RMB 1029,約為新台幣 NT$5,000,然後直遞台灣送至家裡費用為 NT$350 左右 (當時我是採順豐集運,NT$350 好像是店家送到集運站的費用,然後集運後的費用是另外計價的,具體忘了~。) 實在是太過超值了。

先瞧瞧這台組裝後的模樣。我花了大約三、四天時間組裝,算是慢的了,許多玩家約一天內就能組裝完成。
Prusa i3 組裝完成模樣

閱讀全文 »

Maker 的利器-初探 3D 印表機

兩年多前就已約略認識 3D 印表機的應用,不過我一直沒啥興趣敗入,原因太貴與太慢!打算過幾年較為普及後再說。

不過日前有個想法,想要趁年底前 DIY 製作一台利用樹莓派 (raspberry pi) 為電玩主機的 10吋框體 (Cabinet),或者5吋的遊戲掌機 (另外我也想製作一些發想應用軟硬體的作品)。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不在如何線材連接或系統設定之類的;而是在於製作外殼、組成框體的面板等。

關於掌機的外殼或電玩主機的框體組成材質,最為普遍的約有兩種:壓克力與木板。

壓克力的裁切簡單些的利用專用的裁切刀,但那相當辛苦且切割效果不佳;講究些的就是利用 CNC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雷射切割,但這可不是一般 Maker 能負擔的起的,雷切/雷雕機動輒要價10數萬以上起跳,所以只能委託代切,但零散的料件一般店家意願不大且價格也不太便宜。

木板材質的裁切就相當簡單許多,簡單些的用手工鋸子,講究些的當然就要準備如線鋸機等。不過切割木板要注意木屑,最好能有個工作室,且有許多木工相關工具可用,那就會是相當棒的 DIY 工作環境了。

另外一種方式,尤其是製作小體積的掌機外殼,更是受到 Maker 的青睞,那就是利用 3D 印表機!可以參考底下影片:Ben Heck's Raspberry Pi MAME Portable Part 2 (4:52秒左右開始介紹3D圖檔的設計,然後3D印表機的列印)。

耶?!對喔,乾脆我來組台 3D印表機好了。利用上星期颱風連假期間,一整個專心爬文,多了解下關於3D印表機的資訊。這一看可是欲罷不能,敗家慾望又頓時興起。擁有屬於自己的 3D 印表機,就可以隨時列印一些自己設計的小部件甚或公仔如Q版粉圓 (我的玄鳳鳥寶)等,也可以作為設計產品時外觀的原型,甚至有許多免費提供3D素材/作品的網站 (如 Thingiverse)可茲參考與分享。3D 列引,可說已為相當普及 (至少在 Maker 圈子)的工具了。

我打算採購一台預算2萬以內、DIY 套件形式的 3D印表機。以這價位也只能組到中低階 3DP 普遍使用的 FDM (熱熔沉積成型, Fused Deposition Model),也就是以加熱噴頭融化塑性材料,比塑料熔點高一度,噴頭擠出塑料後會馬上凝固在印表機印台上,以此方式依照3D圖樣層層堆疊。

閱讀全文 »

2016-05_妹妹粉魅新電腦採購&安裝

上上個月,也就是妹妹剛考上大學,我已有答應她要組一台全新的 PC 桌機電腦,讓她可以好好地在上大學的這段暑期時間暢玩電玩,也可以應付未來大學四年學業上的應用。包含採購新螢幕,預算大約落在四萬元上下,已經可以組台性價比不錯的中階電腦了。

而問我家妹妹,有特別偏好哪些品牌?沒有,就只有兩個要求:機殼務必要粉紅色 (包含鍵盤與滑鼠,早已採購粉紅色款式的了);可以玩模擬市民四就可。

就這樣我大約作了一個星期的功課,透過原價屋的線上估價單試算,然後還請教 PTT & Mobile01 上等有經驗的大大們,確認採購項目後,就獨個到新光華3F的原價屋採購 (我家妹妹要我自己一個人負責去購買),而組裝就自己拿回家組。

這是原來原價屋報價估算單,顯卡 (Asus Strix GTX-960 4G)已先有購買,然後再外加買無線網卡等,大約就是四萬元,滿意。
2016_0605_妹妹採購新電腦線上報價單

主要電腦的組件為:

  • Intel I5 6500 CPU。
  • 8Gb DDR4 DRAM x 2=16Gb。
  • Intel 535 250GB SSD & 2TB HDD。

整個新電腦採購零組件總覽,一股腦放在客廳上,準備就是在客廳組電腦。
妹妹新電腦採購零組件總覽

粉色系機殼選擇極少,我家妹妹早已先透過PC家看中這款「粉魅騎士」。連網路有名的藤小二也曾幫正妹用此機殼組裝過電腦
保銳粉魅騎士機殼

閱讀全文 »

[換購系統碟] 更換桌機系統碟為 Intel 535 240GB SSD

原來我的桌機使用的系統碟為 Intel X25M-G2 120G SSD,這幾年來使用狀況良好,對其穩定性也蠻放心的,參考-2011年初的i7電腦採購暨DIY-組裝心得分享

兩個原因更換系統碟為 Intel 535 240GB 7mm SATAⅢ SSD 固態硬碟:1.升級系統為 Windows 10;2.把舊的 SSD 取出改裝在 T61 舊筆電上,參考-還給 Thinkpad 小黑T61 筆電內外潔淨與滿滿電能

PC家24h購物網站訂購,該款價格為 NT$3599,比原X屋貴約NT$150,但免費宅配送至家裡,且我半夜下單,隔天中午前就收到了,實在方便。
Intel 535 240GB SSD

Intel 535 240GB SSD

閱讀全文 »

我是小白之多年裝錯 CPU 散熱風扇方向

本想說上個星期才把我桌機內的 CPU 風扇給清潔乾淨又上了油,結果才沒幾天就又喀躂聲。實在忍受不了,拔起那個會發出躁聲的風扇,乾脆拿到光華商場四樓那家專賣 CPU 散熱週邊的「堃邑」,要求店員小姐拿一個規格一樣但強調要靜音的 CPU 風扇。

本來想說買更好一些、強調靜音的品牌,店員小姐介紹了以前就聽聞過的「貓頭鷹」,但價錢是從 NT$690 起跳。呼,還是買這款 AC 的就好了,好歹也是瑞士製且靜音品質也不錯 (其實那位小姐就是直接推薦這一款,C/P 值高),價錢才 NT$230,便宜太多了。
更換 AC CPU 風扇

買回家後發現怎麼裝不上去,規格不是一樣嗎?趕緊打電話問那位店員小姐...。結果才知道原來要把裝在舊風扇兩側的塑膠卡板旋出螺絲改裝在新的風扇。然後我順帶請教那位小姐,這款 AC 風扇的進出風口應該怎麼擺才對。

問了許久,好像雞同鴨講,那位小姐沒好氣的說,就插上電源就可以確定哪一面是進風或排風啊。哈,對喔,問了一個小白的問題 (其實那位小姐有說有箭頭的那一面是進風面,但我一直沒看到);最後為再確認下,我問說 CPU 風扇吹向顯示卡那邊沒錯吧?結果那位小姐愣了下,CPU 風扇應該是吹向後面啊!後面?哪邊是後面,搞了好久才弄懂後面是指面向正面機殼時 (有裝光碟機那面為正面),另一邊的機殼就是後面。

天啊,CPU 風扇根本不會吹向顯卡那邊,所以我根本就是裝錯方向,而且還好幾年都是這樣,所以散熱效果並不會好,甚至最近每一兩天都會當機也很可能就是散熱的問題。原來我當小白這麼久,還好有低聲下氣請教那位店員小姐,她 DIY 知識比我豐富太多了,被她不耐煩下也是應該的。 !^^

閱讀全文 »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