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巨擘吳清源百歲高齡辭世

上個月底 (11/30),長年旅居日本的吳清源圍棋大師,以百歲之齡與世長辭。

從我就讀專科開始初學圍棋時,那時我總會到重慶南路的書局買一堆圍棋書。其中有一本「鬼手」,書內揭露多局的棋譜就是吳清源與對手下的許多宛如鬼魅般的妙手。

當然當時我完全無法領悟這些所謂的妙手,但只知道在我青少年時期,吳清源大師就是整個圍棋界的傳奇。而這個現世的傳奇,從祂稱霸日本棋壇、回訪台灣並提攜當時才10歲的林海峰、而後因車禍受傷退休棋壇,而由唯一的弟子林海峰傳承,然後到現在連林海峰都已到70歲年紀。而吳清源大師,仍一直孜孜不倦研究圍棋之道,備受中日韓三國職業棋手/棋迷們的景仰。

我以前兩百多本的圍棋書,就有好幾本是吳清源大師的著作。尤其「吳清源名局細解」共12本,甚至是「吳清源全集 (好久以前台灣出版的四卷)」,還有「黑、白棋佈局」、「21世紀圍棋」...等。甚至光吳清源大師的傳記,我也是全買來細讀好多遍。包括「中的精神」、「天外有天」、「人生十八局棋 (這本係以代表作的棋譜藉以吳的一生)」。

閱讀全文 »

[文摘] 吳清源梅與蘭芳論述棋道及帶給的啟發

原文的標題是這樣:吳清源梅蘭芳論的是棋道 但給予的啟發又不僅僅侷限於棋道

個人覺得寫得很好,有些關於 吳清源 的軼事,以前在所閱讀書籍並未看到,故此特別摘錄備存。

其實關於「吳清源」與「梅蘭芳」相遇的軼事,我曾在「天外有天 (作者:吳清源)」一書中有看到「吳清源」提及過,一次是在孩提時期,另一次則是吳赴日已成為知名棋手時,「梅蘭芳」到日本公演時兩人再次相遇並聊起以前往事的描述。

不過我倒是沒看到有這段從「梅蘭芳」的口述,說他曾經在「北京」看過吳孩提時期與一位老先生的對局,而且已事隔30年,「梅蘭芳」竟然還可以記得這麼一清二楚,當時吳可還是一位12歲的孩童而已啊,而「梅蘭芳」卻已是國劇當代名伶,是最頂尖的一把交椅,卻對吳是如此的印象深刻,實在令人佩服與尊敬。

一位是古往今來的圍棋不出世大天才,一位是承上啟下的京劇大師,兩人相差30歲,卻是如知己般惺惺相惜。

兩人對所謂的「棋道」所延伸的義理有著一致性的見解,除了學習與模仿之後,再來就是要有自己「高度的思想」,還要有相當的「力量」從現實中實踐之。我認為這也是「知行合一」體踐的最好詮釋。

閱讀全文 »

「蝸牛角上爭何事」的中和之道

白居易 的這一首《對酒》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這一首詩的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侷促在那小小的蝸牛角上,空間是那樣的狹窄,還有什麼好爭的呢?人生短暫,就像石頭相撞的那一瞬間所發出的一點火光,人生就這樣過去了。」

最早看到這一首詩,是從吳清源圍棋大師的著作:「中的精神」。在自述內吳清源提到,他的一生充滿了許多折磨艱難,而每當他面臨這些痛苦不堪的時刻時,他總是拿這一首白樂天的詩來勉勵自己。

吳清源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將圍棋超脫不僅是一種爭勝負的博弈遊戲,而是看待成一種「道」,畢其一生的研究,總結一個字:「中」。

他這樣解釋「中」這個字,中間的一豎將口字分成左右兩部分,這左右兩部分分別代表著陰和陽。而陰陽平衡的那一點,正好是「中」。在圍棋上,要思考「中」的那一點。

吳清源說:「我從來不把圍棋當做勝負來考慮。無論輸贏,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日本的圍棋勝負是比較雙方圍地的大小,而中國的規則卻有所不同,在棋盤上活著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勝一方。我認為,比起勝負來說,那是生存權的象徵。」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說自己最佩服的有兩個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吳清源」。

「這不但由於他 (吳清源)的天才,更由於他將這門以爭勝負為惟一目標的藝術,提高到了極高的人生境界」。

截至目前個人的心得體會是:不是不爭勝負,而是不該拘泥在勝負的得失。

我覺對於勝負詮釋最佳的一句話就是:「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