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吳清源梅與蘭芳論述棋道及帶給的啟發

原文的標題是這樣:吳清源梅蘭芳論的是棋道 但給予的啟發又不僅僅侷限於棋道

個人覺得寫得很好,有些關於 吳清源 的軼事,以前在所閱讀書籍並未看到,故此特別摘錄備存。

其實關於「吳清源」與「梅蘭芳」相遇的軼事,我曾在「天外有天 (作者:吳清源)」一書中有看到「吳清源」提及過,一次是在孩提時期,另一次則是吳赴日已成為知名棋手時,「梅蘭芳」到日本公演時兩人再次相遇並聊起以前往事的描述。

不過我倒是沒看到有這段從「梅蘭芳」的口述,說他曾經在「北京」看過吳孩提時期與一位老先生的對局,而且已事隔30年,「梅蘭芳」竟然還可以記得這麼一清二楚,當時吳可還是一位12歲的孩童而已啊,而「梅蘭芳」卻已是國劇當代名伶,是最頂尖的一把交椅,卻對吳是如此的印象深刻,實在令人佩服與尊敬。

一位是古往今來的圍棋不出世大天才,一位是承上啟下的京劇大師,兩人相差30歲,卻是如知己般惺惺相惜。

兩人對所謂的「棋道」所延伸的義理有著一致性的見解,除了學習與模仿之後,再來就是要有自己「高度的思想」,還要有相當的「力量」從現實中實踐之。我認為這也是「知行合一」體踐的最好詮釋。

■陸其國

1956年夏天,京劇大師梅蘭芳第三次訪日,在東京的歡迎會上見到了有「圍棋聖手」之稱的著名圍棋大師吳清源。吳清源當下邀請梅蘭芳到他家裡作客。梅蘭芳因那幾日行程已安排好,便和吳清源相約,待他回東京時再相會。不日梅蘭芳由箱根回到東京。7月11日下午,梅蘭芳推卻了其他活動恭候吳清源,兩位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的藝術大師,遂在帝都飯店會面,傾情交談。當時他們的主要話題,竟多是圍繞著圍棋。

那天陪同吳清源一起到帝都飯店的,還有他的朋友多賀谷夫婦、陳輝川。多賀谷是日本《讀賣新聞》圍棋欄目的主編,他也很喜歡看梅蘭芳演的京戲,可說是慕名而來。落座後,吳清源告訴梅蘭芳,自己幼年時曾跟著祖母看過他演的京戲,而且還在12歲那年,在北京大方家胡同一位姓李的先生家裡見過他,而這一晃已成30年前的往事了。有意思的是,梅蘭芳對此往事竟然也記憶猶新,聽吳清源這麼一說,頓時感慨道:「不錯,有這件事,我想起來了:李先生是喜歡下棋的,那天請客,有圍棋的局面。我走進李家客廳的時候,您正和一位老者對局。那位老先生想半天才下一子,可是您毫不猶豫,拿起一個黑子就放下去了,等對方繼續沉思的當口,您卻在果盤裡拈起糖果、花生米嚼吃。好像胸有成竹、滿不在乎的樣子。我心里納悶,怎麼老先生跟一個小孩下棋竟顯得如此吃力。主人偷偷地告訴我說:『這盤棋的局勢,老頭兒已經輸定了,你別小看這個小孩,出手不凡,將來可以成高手。』以後關於您到日本的情形,我從幾位老朋友口中也聽到一些。」(見梅蘭芳著《東遊記》,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12,以下引文均同)接著,梅蘭芳披露道,早先他曾經學過幾天圍棋,後來有朋友對他說,下圍棋要專心致志,你應該把精力放在京戲上面。他就此放下了圍棋。為此,他很想聽吳清源講講圍棋的「奧妙」。吳清源表示認同梅蘭芳那位朋友的觀點,並說,「圍棋要下得好,必須是專業化;如果業餘消遣,那又另作別論。其實圍棋的著法,並不難懂,一說就能明白,但要精通此道,就非有名師指導不可;而且單靠學習,沒有天才,進展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有了限制」。

當時在場的還有梅蘭芳的秘書許姬傳先生,許先生同樣喜好圍棋,聽到這裡,他忍不住請教吳清源:「像中國的老國手如黃龍士、范西屏、施襄夏……比起日本的國手來究竟誰佔優勢?」吳清源答道:「下棋首先要講力量,剛才所舉我國的幾位前輩老先生,力量是強的,但如果同日本的國手來比較,還很難立刻作出結論。因為從前中國下棋的規則:落子之前,要在棋盤的『四四路』犄角上擺上黑白各兩個座子。這樣棋路的變化就少了,所以中國的棋譜,起手佈局的程式就有了侷限性,沒有日本棋路的靈活多樣。但圍棋的勝負,往往決定在鬥爭圍殺的結果。中國留下來的老譜,在對殺的局面中,不但看出力量,並且有高度的思想性,我當年跟顧(水如)先生學棋,他教我把日本譜和中國譜同時並打,吸取兩方的長處,靈活運用,因此進展的速度是比較快的。」

吳清源先生從中國圍棋老譜中悟出的蘊藏於其中的力量和思想,應該不僅屬於中國的圍棋文化,它同樣體現於其他多種文化領域,並與之融會貫通,比如京戲。這不,吳清源大師話音甫落,梅蘭芳大師立刻就心有靈犀地接上說:「吳先生的話很對,就拿我學戲的經驗而言,我從前輩那裡得到許多寶貴的東西,但我並不是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把他們的優點消化在我自己身上,向前發展。我想凡是藝術都離不開這個道理的。」

古語云: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這同道可以不是同行,但一定要有為雙方都認同的義理。比如吳清源道出的蘊含於棋藝文化中的「力量」與「高度的思想性」,當即就在長期浸淫於京劇文化中的梅蘭芳心裡引起共鳴。此中精義確實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以吳、梅二位大師論,在他們下棋或演戲的過程中,觀者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他們身上有那種使足吃奶的勁的突出表象,但其實那種內心裡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體驗,惟他們自知,實不足與外人道。顯然,此中力量與思想實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力量缺失思想支撐,很可能流於蠻力;思想借助力量,則往往如虎添翼。就這點論,梅、吳兩位大師論的是棋道,但給予我們的啟發,又不僅僅侷限於棋道。

文章導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