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兵陷「雙堆集」的拆字典故

摘錄自「徐蚌會戰」一書...。

黃維所指揮的第 12 兵團是當時華中剿總所屬部隊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精銳機動兵團,而其骨幹 18 軍是國府軍嫡系部隊中陳誠系統的起家部隊,因此陳誠系統也被稱之為「土木系」。土者,十一也;木者,十八也。當時黃維兵團是接近現代化軍隊標準的摩托化多兵種合成部隊,共轄 4 個軍又 1 個快速縱隊,總兵力達 12 萬人。

但在「徐蚌會戰」中,為拯救黃百韜兵團而一路孤軍冒進,最後被共軍合圍。黃維原有機會突破包圍往徐州方向與李延年兵團集結,但一方面黃維由於不知變通,瞎被國防部當時擔任作戰廳長郭汝瑰 (其實是潛伏多年的共諜)所規劃的作戰計畫盡往共軍包圍圈內死裡鑽;另一方面在被合圍初期其轄下要打頭陣突圍的 110 師,其實師長廖運周早已是共軍地下黨員,在陣前臨時倒戈,最後整個大部隊終被咬住,而後在「雙堆集」宿營並轉守防禦,但最終整個兵團完全被殲滅,黃維本人也突圍不成被俘。

話說其中有個典故是,當時黃維之所以選擇「雙堆集」作為宿營地,原因在於該地名經拆字後發現竟是 -- 「堆者」,十一佳也;「集」者,十八佳也。十一、十八,正是土木兩字,也正是陳誠系統的別稱,在這個對於土木系如此大吉大利的地方宿營,真是再妙不過了。

不過,或許是太過吉利,而應了易經上的「亢龍有悔」,吉到極致就開始露出了凶兆,於是大吉大利的「雙堆集」反而成了最終的覆滅之地。不過也有人說,黃圍拆字沒拆全,漏拆了「雙」字,把雙字也拆開,就成了「十一難」、「十八難」,因此注定在此覆滅是必然的結果。

當然啦,這也只是事後拉雜的典故佚事罷了。我是覺得,除了國府軍指揮核心有共諜在戰略上的瞎指揮外,而在戰術上,擔任將領者必須有鐵腕般的魄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靈活調度是在瞬機萬變的戰場上必要的能力。

※ 延伸閱讀
 o 伐木解「困」反成「囚」

文章導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