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懶人但也能品嚐高品質香醇的濾掛式咖啡

我最愛喝咖啡了。 並非是為了提神,而是一種生活上的品味。 只不過我對品嚐咖啡其實喝不太出好壞,當然啦,太過難喝或是那種即溶泡出來的,與蒸餾或濾過的咖啡來比較,還是可以分辦得出來的。

我也買了整組的濾泡式的咖啡用具,包括咖啡壺、陶瓷濾杯、濾紙、小型電動磨豆機等。 一般我是會買半磅的混合曼巴咖啡豆,在家裡自己弄來喝。 但是往往過一個月也都還沒有喝完,因為在外面時,仍還是會習慣買杯 焦糖瑪奇朵 的花式咖啡來喝。 說真的,有時候為了只喝那麼一杯咖啡,還要弄這些器具,還要再沖洗等,想到就懶了,也難怪買來的咖啡豆會沒喝完。

上個月 Ringle 說,「豆工房」有出了隨身包的咖啡,包括 Cathy, Steve 等,都至少透過 Ringle(他有會員)買了兩大包。 我想說也順便買一包來看看好了。 昨天拿到了咖啡,原來是一袋的量販包,裡面含了 25 個隨身包,總共給 Ringle NT$340,每小包的成本才 NT$13,4 元,算是夠便宜了。

豆工房濾掛式咖啡

本來以為是即溶式的咖啡,差點整個泡下去喝了。 還有,後來發現怪怪的,袋子裡竟然還有附了簡易濾紙呢,原來這是 濾泡式 的咖啡呢。

它是使用濾掛紙架的方式,據其內附的沖泡步驟說明,與坊間掛耳式浸泡咖啡不一樣的是,其萃取後的咖啡液不會和咖啡渣浸泡在一起,而產生雜味。 咖啡豆則是綜合的口味,不酸不苦,順口稍濃,是其自家烘煎咖啡 24 小時熟化後研磨,含氮氣沖填包裝,可以持久而保持新鮮。

閱讀全文 »

按摩我的頭— OSIM uCrwon 按摩皇冠

由於我有長期頭昏沈、耳鳴的問題,請看: 「矇矇愛睡覺~ 頭昏腦脹愛矇矇」。 還有,多數人的通病,頸部僵硬,我當然也有。

除了針灸以外,經常在頭後側的風池穴(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給中醫診所的按摩師按摩搓揉,頭腦也會有一陣子的舒緩。 當然啦,自己三不五時也會用手指往頭後頸部揉來揉去,只是,力道不容易抓,揉久了些還會痛呢。

又是在指標敗家網站: Mobile01 看到的一篇勸敗文:「(開箱)會按摩的皇冠-OSIM uCrown」, 按摩頭的保健器材,正是我非常需要的。 又因為是 OSIM 的首屈一指的品牌,讓我覺得他們是不可能隨便亂出的產品來呼弄人的。 再從網路爬文參考,這個 uCrown 按摩頭部的產品,還挺引起許多人的迴響的,口碑來說,大約是 3:1 (好:不好) 左右吧。 只要能對我的頭腦清醒有些幫助,我就可以接受了,所以直接在 PChome 購物網站,價位 NT$5680,又可分期付款,想說還負擔的起,也就刷卡訂購下去了。

OSIM uCrwon 按摩皇冠
(圖片節自 PChome 購物網站)

這個 uCrown 是只吃四顆3號電池的,並沒有支援交流的變壓插電,挺怪的設計。 不過還好,因為我都是購買那種 “Eneloop低自放充電電池”,電力每天用上三次也約可維持半個月以上;而且按摩的力道不會因直流電的關係而變弱。

它主要是利用氣壓的方式,來達成對頭部、頸部的特定穴道按摩,力道是真的很夠,我可以接受。 目前用起來只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不容易調整對準後頸部的風池穴! 剛開始用時,後端的兩顆磁石因為沒對好穴道,結果就像指壓搓揉過久一樣,讓我頭後面風池穴上頭兩側有些發炎疼痛的感覺,過了兩三天才慢慢消除。 雖然這個產品有旋鈕可以調整頭部寬鬆以及高低,但是並沒有可以針對後頸位置,也就是那個後側長條可以調整上下,來更精確對準風池穴位置,是最為可惜的地方。

每次使用依建議調整定時最多為 15 分鐘,三種情境音樂(還可以接受啦),氣壓與震動的方式。尤其是震動,若有對準好後頸部的位置,配合著兩顆磁石,還真挺舒服的。 對了,它說還有溫熱的功能,我倒是都從沒感覺到有熱過。

整體來說,還不錯啦,可以接受,現在我每天大約是使用三次,每次 15 分鐘。 有沒有效果呢? 剛開始用時,好像頭腦就真的比較不會昏沈,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但現在慢慢地頭腦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況了,呵呵。 至於是否有讓後頸部僵硬情形變柔軟,下次就去中醫那邊問看看,是否真的有沒有改善了囉。

採購女兒們的新電腦 (2008/09/18)

就是這兩、三個月,蓁妮一直反映她與采潔兩人共用的電腦一直會當機,喔,就是經常藍底白字的當機畫面。 一開始我還不以為意,以為應該是作業系統的關係,但是,發現到不太對勁,有時候重新開機還是叭叭叫,但大部分時候又不會 …。 看來應該是硬體出了問題,但是是那一個硬體週邊出問題,我也沒抓個準,初步判斷可能是顯示卡吧。

所以上個星期二吧,我拿到「光華商場」位於八德路一段(TVBS 對面)的「慶聲資訊」。 這一家是我先網路爬文,確定了網友一致的好口碑後才拿過去的。 接洽的是一位人很和善、個頭矮矮的一位郭先生,跟他說明一些狀況,然後還請他順便換一個新的機殼好了,原來那個聯力的機殼,連前置面板都鬆落了,也積了一大坨的灰塵。 我還特別與郭先生說,花維修費沒有問題,就是真的能請確實作個檢查,而若有哪一個週邊有問題的話,儘管直接換就對了。

在等待的兩三個小時這段時間,我晃去新開幕的「光華數位新天地」大樓。是上班時間喔,但是人潮竟然還是一大堆! 那可想而知,星期假日怎麼來啊? 肯定一大坨人潮,擠也擠死了。 我還同時買了一組新的 2.1 聲道喇叭,還有新出非常受好評的 “SPORE” PC-Game,銀河特別版本 NT$1490,這邊才賣 NT$1100 而已呢。 後來還在一樓的小型飲食街,吃了個咖哩牛肉特餐。 如我所料,在這種地方的餐點,實在不能吃,除了貴,最重要的是又能如此難吃也是不容易的。

晃了晃後,再回到店裡,已經組好囉,郭先生說都沒有問題,完全不需要換週邊。 這個… 我反而蠻擔心的,因為我就是認為硬體有問題,才不得已拿來光華商場維修的,我可是很怕麻煩的,屆時要有問題的話,再跑過來我可是受不了,難道換了個新的機殼就沒有問題了嗎? 郭先生是說很有可能是自己的 Windows OS 有問題,當機的問題應該是軟體的問題而不是硬體。 這… 我若是沒有先判斷是否是軟體或硬體的問題,其實我是不會貿然的拿過來的。 唉,也沒辦法,先拿回去試試看囉。

拿回到家,為了確定不是 Windows OS(XP) 的問題,所以我是跑 DOS 版本的 PC-Check,針對主機板、記憶體、CPU 與硬體等作壓力測試(Stress Test)。 果不其然,跑不到 30 分鐘就死當,甚至後來我拿掉硬碟以及記憶體(共四片,只拿一片 512MB SDRAM 測試)等,還是會當機。 這麻煩了! 可能是主機板甚至 CPU 出問題囉? 隔一天下午,不經意透過 BIOS 察看,發現到 CPU 的溫度高達 85度C (怎麼跟外面那家店名稱剛好一樣),耶,這台電腦雖然是我前兩年退役後轉給小朋友用的,但原來我購買的週邊一向是很講究的,甚至是加裝了一顆 NT$1800 的散熱風扇耶! 自己再詳細檢查,才發現到那個散熱風散的銅片與 CPU 所黏著的散熱膏早已乾掉了,難怪無法散熱。

隔一天啦,因為我自己也不會如何拆裝那個大大的散熱風扇,但也不想去光華了,千交代萬交代,還是沒給我弄好,真是不大高興。 所以後來是跑到南勢角捷運站旁,有個小型的電腦公司,有在作維修。 那位工程師重新拆卸 CPU 風扇,用酒精塗掉原來乾掉的膏,再幫我重新塗了散熱膏,又仔細把灰塵擦掉,重新開機進入 BIOS 檢視,降為 50 度,正常值了。 這樣檢修費用 NT$300,這我是很願意付的啦。 本來想說這樣應該沒什麼問題了,沒想到拿回到家,結果再跑過 PC-Check,還是會當耶!! 吼~ 真受不了,只好又拿回去那家電腦公司,請那位工程師仔細重新幫我檢查過,到底是有那些週邊出問題。

晚上越想越不對勁,以前電腦出問題,總是很快就可以找出問題所在,這次卻是不知所以然。 然後再衡量,若要換如主機板、硬碟、記憶體等,可能也要 5、6000 千元,而如果全部採購新的,大概是需要 1萬5 上下(初估)。 決定了! 我真的不想為這種層出不斷的小問題傷腦筋,弄得我心裡也不舒服,乾脆換台新電腦吧。 然後與蓁妮及她的媽媽商量,大家各出一些錢(因為,我其實是蠻窮的啦)。 蓁妮與采潔是願意(她們自己要用的,當然囉。),也都很大方分享了她們的壓歲錢,蓁妮出 NT$4000、采潔出 NT$2000。 不過媽媽對於出錢這事相當不高興,又擺起臉色來了,後來才心不甘情不願出了 NT$6000,其它剩餘的就從我的零用錢(加一些私房錢) 貢獻囉。

閱讀全文 »

{敗家日誌} 買了一支 Razer DeathAdder 滑鼠

今天(09/20)下午全家一同到了「光華商場」的「慶聲資訊」拿昨天新組要給蓁妮/采潔 的電腦。 原來昨天我有先選購了一個 “Hello Kitty” 1600 DPI 的雷射光學滑鼠,黑色造型。 還以為 蓁妮她們會喜歡,結果蓁妮覺得醜翻了。我是覺得質感等很不錯啊,但是小朋友不喜歡,那就算了,讓她們當場選喜歡的吧。

結果呢,蓁妮與采潔這兩個小女生對滑鼠的美感認知不一,一直在那爭吵,弄得我也很煩,所以後來乾脆問說,那拿我前陣子購買、現在自己在用的滑鼠給妳們用如何? 沒想到她們都異口同聲說好! 好啊,那我就自己再選一支囉。 本想還是選擇 Logitech 系列好了,我大概 10 年來一直都是使用羅技的滑鼠,算是很習慣了。 不過就是兩年前購買的 MX-518 玩家滑鼠,讓我相當不滿意,兩根手指按的兩個觸片都有那種手指很黏的那種感覺 (我的手可是從不會有手汗的),後來還有個觸片變得卡卡的,用起來很不舒服。 所以才在上上個月再買一支 Logitech G3 的滑鼠,不完全是為了遊戲來設計的,觸感是還算不錯,用起來感覺也蠻好的。 不過說真的,我個人並不是完全那麼喜歡這支滑鼠,原因也很難說,可能就是不投緣吧。

這次呢,看到店面擺了好幾支 Razer 的滑鼠呢,從 $850 ~ 2900 的都有。 我是早已耳聞該系列的滑鼠,不過想說若完全是為了玩遊戲的專業玩家所設計的滑鼠,對我應該不太需要吧。 但是呢,怎麼在現場越看越喜歡, Razer 甚至連包裝盒都很獨特,看起來就是有些神秘、質感極佳的感覺。 左右看了看,讓我比較喜歡的造型是 DeathAdder 型號,不過可也不便宜,要價 NT$1990 元耶! 猶豫許久,那個敗家的慾望還是抵不住 Razer 給我的誘惑,就決定買了吧。

拿回來換掉我原來的 G3 滑鼠,連結滑鼠與安裝驅動程式。 嗯,這支滑鼠還比 G3 大了一些,不過以我的手大概剛好可以握住。 質感真的是非常之好,除了滑鼠中鍵是顯示藍光外,在滑鼠中下的那個蛇的圖騰標誌也會忽隱忽現的閃爍呢。 稍稍比較不習慣的是,拇指與無名指按住滑鼠的下方,是以亮面的塑膠材質作的(滑鼠上方的兩個觸片則是霧面),我總感覺手指有些黏黏的。

Razer「DeathAdder」光學滑鼠

至於比較進階的設定,如 DPI 速度與 Profile 等,就慢慢地再研究囉。 超頻者天堂 有個試用報告:「釋放掌中無限動力- Razer「DeathAdder」光學滑鼠」。 另外,國內也有玩家群針對 Razer 系列產品所架設的論壇:「Razer 俱樂部-群蛇聚集處」,可以參考之。

今天(09/17) 買了「奇狐」的盤後分析版

試用了約兩個餘月,評估許久,今天還是決購買「奇狐」的盤後分析版本了。

儘可能,我當然會希望直接購買 「即時+盤後分析版」,但是一年要價 NT$39,000,說低也不低,況且,都還沒有從交易市場賺到什麼錢,就先花上這麼一筆費用,雖說是投資啦,但總覺得這樣仍不划算,再等等吧,等到確實能在市場上站穩、部位夠大時,再來投資這筆費用囉。

盤後分析版第一年要價 NT$18,000,第二年以後是 NT$12,000,我覺得這樣的費用應該是蠻划算的。 我買來主要的用途是要要用來作資料分析,尤其是籌碼這一塊,我個人是有許多想法,想要設計一些指標與報表分析,也會需要匯出(Export)到外部的應用程式,如 Excel 或 Wealth-Lab 來作一些實驗回測等。 關於如何對諸多的數據作分析,真的可以參考「短線交易秘訣」一書,我受 Larry William 的影響很大,他只要一有一些想法,就馬上會寫成程式來作報表分析,而且該書的報表數據,看起來應該還只是 Dos 時代使用 Basic 語法來寫的而已呢。

察看網路上任何有經銷「奇狐」的代理商們,竟然是統一不二價,NT$18,000 ! 沒有任何折扣的。 所以,乾脆我就直接到台灣的總代理商購買好了,況且我有一些問題也需要請教他們。 說個題外話,我會使用這套軟體是因為當初購買「投資致富50訣」一書,雖然是很聳的書名,但內容寫的可相當好,而作者有提供一些指標應用就是在「奇狐」的盤後軟體上,把該書的截角寄回就有附一個月的試用版。 我試用的結果覺得還算不錯,整個歷史的數據好像有到10年之多,算是很夠用了。 後來呢,我發現到還有其它的書籍也是剪下截角就有附一個月試用,而且這套軟體是以帳號辨識的,並非是一般那種試用版與正式版之分,甚至,連盤後與即時傳輸的軟體,其實都是同一套,只是登入的帳號不一樣而已罷了。 唉,真希望喔,若有即時版的朋友們,”暫時” 不想看盤的話,那麼帳號可以考慮暫時借給我啦,我會回饋的代價就是,幫忙寫幾支指標程式啦,哈。 ;D

後來呢,第二個月以後代理商就不太願意再寄給你試用帳號了,我後來是主動去電,才很勉強的給你。 然後第三個月呢,我又買了另一本新書,再寄一個截角,這次那位承辦的小姐就無法接受了,說同一個地址只能試用一次。 唉,有這樣的限制嗎? 算了,反正遲早還是會買的,也不想爭這個了。

其實說真的,我買這套軟體還真有些猶豫,雖然這套軟體不錯,可以提供自行撰寫的程式開發環境也可以,但是呢,我並不喜歡去摸索這些軟體有的沒的,一般就是能給我一份手冊,電子檔也可以,就是一份完整的程式開發手冊。 有這樣的東西嗎? 想當然是沒有,原先透過電話詢問就知道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客服,應該說是技術人員吧,你不能說他們服務不好,該回答的還是會回答。 但是絕對也不可能會好。 透過電話與他們的對談,你會覺得好冷,無精打采的語氣,加上有一搭沒一搭的,實在不會想再多談。 後來再想想,還是決定買了,未來有一些開發上的問題,找找網路的論壇,或是真的不得已,還是得打電話給代理商客服,最重要的還是未來建立好我個人對於波段上的分析模型吧。

總代理商位於新生北路過民權東路的巷子裡,蠻小的,幾位工程師與客服小姐。 我是自己還把電腦拿過去,也已經安裝好奇狐,我主要是希望能針對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問問就可以了。 看來他們都有工作做,我與 Steve 一同進去,大概過幾分鐘後才有一位工程師起來招待一下,然後要我填個表,登錄購買。 再來呢,因為我過來之前就與他們承辦的小姐聯絡過了,希望能有一位工程師協助我,所以後來那位工程師就問啦,有那些問題要提問的。

後來的情境還蠻有意思的,一開始我算是微微抱怨了一下,說你們是代理商,好歹也應該提供給客戶程式開發手冊吧。 那個看來應該是年輕的工程師有趣了,他說寫程式這些這很簡單啊,摸久了就會了(廢話!),他說他剛進這家公司也是從頭這樣摸索起來的(我可不願意這樣學)。 再來還乾脆建議我說,可以去買本 C 語言入門先來學習程式開發的語法。 哇哇哇!! 會不會說得太離譜啊? 這讓我火氣真的提上來了, 也只好跟他說,好歹啦,我與那位 Steve 還是教 Java 的講師,所以程式設計的語法還算會啦。 然後我再唸唸那位工程師,有沒有搞錯,怎麼會把沒有提供程式開發手冊當作是常態,竟然是把非常態當作是常態而視為理所當然呢?

老實說啦,這位年輕的工程師並非無意的,這可以看得出來,只是,應該是諸多工程師的技術性格吧,不太會講話,然後又比較不容易遇到像我這樣會講 “道理” 的客人啦(好吧,被當作 澳客 也沒辦法)。 被我 “抗議” 後,他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了。所以後來是他們的主管出面了,那位主管也說得很乾脆,台灣嘛,哪家軟體公司會出手冊呢? 他們當然以後會更加努力往這方面著手…這些話,打打圓場,過得去也就好囉。 是啦,我也不想爭這個,要買之前就知道了,其實我也不可能期待他們會出這些手冊等等,就只是稍微抗議一下而已,讓他們瞭解客戶應該是有這樣的需求的。

所以,最後回到我提問了幾個問題,(我總不會要他們教我語法吧?) 所提問的幾個問題,都有得到可以接受的答案,這樣就夠了,而這樣也才花不到 10 分鐘! 確定能達到我所需要的,直接就付了現金,登錄帳號,然後又與那位工程師聊了一下,剛的抗議也不用太放在心上啦,就是個言語上的溝通誤會而已啦。

開車回去時,我與 Steve 閒聊,還嘆氣說竟然還被當作是程式新手,要我去學 C++ 程式入門。 Steve 說啦,我也太看得起我自己了吧,那位工程師是說,是去學 C 語言入門,是更低階的語言喔。 對喔,真的是挖哩勒 XX(

利用「筆記本」隨時手寫記錄

昨天在租書店不經意看到這一期的「今週刊」,其中本期的專欄:製作自己的「賺錢筆記」,吸引了我的注意,所以雖然平常沒有租該本雜誌的習慣,還是特別租回去看看雜誌內介紹的幾位名人,是如何記錄筆記的。

這幾年我才體認到利用手寫並隨時利用筆記紀錄的重要性與威力。 我在學生時期從不做筆記,我很不喜歡在台下一直忙著用筆記下講師或是演講者講的話,我是以為如果是能引起你共鳴的言語或道理,那麼不用記也會深烙在你的腦海裡。反過來,若是不覺得重要的枝末細節,那麼記下來也沒有意義。 不過當時我並沒有注意到另外一個觀點:做筆記是為了你自己,是可以隨時隨地、不拘任何形式,把你自己的創意、想法與心得感想等記下來。 記錄在筆記本的最大意義就是,會讓你更有想法!!

為了研究筆記術,我還特別訂購了多本相關方面的書籍,包括 「筆記成功術」、「活用記事本DIY」等。作者都是日本人,我覺得他們在這方面真的很有一套,都會把如何筆記的方法,以圖(大部分還是手繪)文的方法講解的很清楚。 這些書我都是在廁所把它們給看完的,好像上兩次廁所的時間內就能消化完一本書。 🙂

我一直覺得筆記本要能方便攜帶是關鍵,而從上述書籍與週刊的專欄「賺錢筆記」,幾乎是一致推薦使用聖經版的大小最是適合攜帶了。 其實去年底我曾購買了非常精緻的筆記本,是結合了日誌與萬用手冊型式,在日本相當流行的「手帳」,可以參考我原先寫的這篇:「2008 ほぼ日手帳購入與心得分享」。 但是呢,因為是含了行事曆,這就造成了我的心理壓力了,我並不一定需要每日記事情,我只想要隨時當有想法時,再以循序的方法記錄在筆記本內,最多只要在每一個筆記重點前註明日期就可以了。 所以後來我就選擇了筆記本中的經典明牌 “Moleskine”。 相當多的款式可以選擇,去一趟「誠品書局」瞧瞧就知道了。 我是選擇了聖經大小的小方格子,一本好像要 $500 左右,並不便宜,但那個紙的質感真的相當好。我在想既然筆記本記錄完後仍舊會保存相當一段時間,甚至還可能放在閣樓的藏寶箱內,留待後代子孫追思呢。;) 所以買本可以保存很久、又能拿在手裡筆記的感覺很好,那麼貴一些其實是不為過的。

我這裡介紹兩個網站,一個是利用 Moleskine 筆記本塗鴉手繪的分享;另一個是對岸 Moleskine 收藏迷們的分享網站。
 o Judysmile Experimental Blog
 o Moleskiner.cn

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筆記的分享與技巧,也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因為筆記是為自己的,並非為了別人,自己能接受就可以了。 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只有一個原則: 隨時、隨地用手寫筆記下來就對了!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