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iGoogle 與 RTM 規劃自己的目標與工作事項

參考這一篇:「使用iGoogle個性化主頁進行時間管理」。 真的相當有創意!

我把這個這麼好的創意稍加改良一下,利用 iGoogle 再整合 RTM (Remember the Milk),如此就可以把 RTM 所規劃的資料夾,成為個別獨立的視窗,呈現在 iGoogle 的 Portal 首頁上。

例如,我在 RTM 規劃主要的資料夾有 "目標設定", "週計畫表", "收件匣 (預設,當成待辦事項)" 等。參考如下圖。
利用 iGoogle 與 RTM 規劃自己的待辦事項

所以我在 iGoogle 「選擇新增小工具」的選項內,選擇新增 "Remember the Milk" 小工具三次,拉至 iGoogle 首頁後,可以依照你喜愛的版面來客製化。 同時除了保留 Google 日曆外,其它拉哩拉雜的小工具全都可移除掉。 如此就可以將 iGoogle 規劃成為你自己關於目標設定與工作事項的 Portal 平台。

稍稍可惜的是, iGoogle 沒有支援 Xmind 的 Widget, 否則在 iGoogle 上還可以顯示出你的心智圖 (Mindmap) 與列表,那可就更完美了。

利用 iGoogle 與 RTM 規劃自己的待辦事項

※ 延伸參考:
 o 兼容「目標管理」與「執行效率」的時間管理術—心得篇
 o 兼容「目標管理」與「執行效率」的時間管理術—工具選用思考篇
 o 兼容「目標管理」與「執行效率」的時間管理術—工具應用篇
 o 利用 PlanPlus 規劃週計畫表的四個步驟

利用「筆記本」隨時手寫記錄

昨天在租書店不經意看到這一期的「今週刊」,其中本期的專欄:製作自己的「賺錢筆記」,吸引了我的注意,所以雖然平常沒有租該本雜誌的習慣,還是特別租回去看看雜誌內介紹的幾位名人,是如何記錄筆記的。

這幾年我才體認到利用手寫並隨時利用筆記紀錄的重要性與威力。 我在學生時期從不做筆記,我很不喜歡在台下一直忙著用筆記下講師或是演講者講的話,我是以為如果是能引起你共鳴的言語或道理,那麼不用記也會深烙在你的腦海裡。反過來,若是不覺得重要的枝末細節,那麼記下來也沒有意義。 不過當時我並沒有注意到另外一個觀點:做筆記是為了你自己,是可以隨時隨地、不拘任何形式,把你自己的創意、想法與心得感想等記下來。 記錄在筆記本的最大意義就是,會讓你更有想法!!

為了研究筆記術,我還特別訂購了多本相關方面的書籍,包括 「筆記成功術」、「活用記事本DIY」等。作者都是日本人,我覺得他們在這方面真的很有一套,都會把如何筆記的方法,以圖(大部分還是手繪)文的方法講解的很清楚。 這些書我都是在廁所把它們給看完的,好像上兩次廁所的時間內就能消化完一本書。 🙂

我一直覺得筆記本要能方便攜帶是關鍵,而從上述書籍與週刊的專欄「賺錢筆記」,幾乎是一致推薦使用聖經版的大小最是適合攜帶了。 其實去年底我曾購買了非常精緻的筆記本,是結合了日誌與萬用手冊型式,在日本相當流行的「手帳」,可以參考我原先寫的這篇:「2008 ほぼ日手帳購入與心得分享」。 但是呢,因為是含了行事曆,這就造成了我的心理壓力了,我並不一定需要每日記事情,我只想要隨時當有想法時,再以循序的方法記錄在筆記本內,最多只要在每一個筆記重點前註明日期就可以了。 所以後來我就選擇了筆記本中的經典明牌 “Moleskine”。 相當多的款式可以選擇,去一趟「誠品書局」瞧瞧就知道了。 我是選擇了聖經大小的小方格子,一本好像要 $500 左右,並不便宜,但那個紙的質感真的相當好。我在想既然筆記本記錄完後仍舊會保存相當一段時間,甚至還可能放在閣樓的藏寶箱內,留待後代子孫追思呢。;) 所以買本可以保存很久、又能拿在手裡筆記的感覺很好,那麼貴一些其實是不為過的。

我這裡介紹兩個網站,一個是利用 Moleskine 筆記本塗鴉手繪的分享;另一個是對岸 Moleskine 收藏迷們的分享網站。
 o Judysmile Experimental Blog
 o Moleskiner.cn

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筆記的分享與技巧,也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因為筆記是為自己的,並非為了別人,自己能接受就可以了。 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只有一個原則: 隨時、隨地用手寫筆記下來就對了!

【軟體設計讀書會】舉辦構想

個人打算舉辦以「軟體設計」為主軸的讀書會,研讀的主題可以是 Analysis/Design Pattern, 物件導向基礎思維, Modeling, .NET/J2EE 平台設計技術, 架構設計 …等。 週期為常態性,每個月舉辦一至兩次,希望能結合國內仍對軟體設計有熱情與意願學習、思考的軟體人員。

個人打算扮演 “Listener” 的角色,傾聽與會者的心得分享與問題提問,並且願意以我這幾年來對軟體設計的體悟,期能協助與引導軟體人員往軟體設計之路的方向來走,當然,我也會聯繫 HSDc 其他顧問成員,來參與此讀書會(目前內部所得的回答均是有高度意願的)。前提是:你需要對軟體設計有熱情,而不是只想來找答案!

底下是我目前針對「讀書會」的規劃大綱,也期能對此有興趣的軟體人員們能提供建議與意見,相關回應,我們可以在 HSDc 討論區內來討論:
http://www.hsdc.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flat&topic_id=107&forum=9

目的: 結合國內仍對軟體設計有高度熱情的軟體設計人員們,以讀書、研究、分享、回饋、反思等的方式,能對軟體設計之道有更進一層的體悟與更紮實的基礎功夫,期能達成 “共好” 的目標。

參與對象:

  • 確實對「軟體設計」領域有其熱情者,何謂熱情?肯看書、肯學習、肯思考、懂得分享與回饋。
  • 與會人員每一個都是主角,分享自己在讀書、或思考、或研究等方面的心得(最好能先準備 1~2 頁的 Page 供與會成員們參考,非強制),而不是只來聽別人講話而已。
  • 沒有熱情、不肯看書,不得已而只想為了工作上所遇到的問題,僅想來找答案(How-to)者,不宜參加。

人數: 5~15 人左右,不宜多,否則不容易讓每個人有發言的機會。

費用:完全不用(僅自行負擔餐點飲料費用)。

地點:優先選擇最鄰近捷運站附近的咖啡廳,如劍潭站的 Kiss Coffee, 古亭站的漫畫王, 永安市場站的咖啡因 …等。

日期:原則上每個月舉辦一至兩次,考慮於星期六下午(時段有待討論),約 3~6 個小時。

何時開始? 八月份即打算舉辦第一場讀書會,待取得相關的回應與討論後,擇期公布第一次讀書會的活動。

採用書籍與主題:
以一本書,擇取其中主要數個主題(3~5 個),每次讀書會原則以一次主題為主,一本書依所決定的主題數量來決定讀書會討論的次數。

例如,「Java Modeling in color with UML」一書,可以就 “Moment-Interval Archetype” 來討論;又如「Applying UML and Patterns」一書,可以針對 “Object Responsibility Assign” 來討論;當然,也可以對「Design Pattern」一書,單以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來討論。

個人希望書籍與主題的決定,是由有興趣參與的成員們共同在討論區來討論決定後再行公布。
若為外文書籍,可以集體透過如「天瓏書局」購買。

{矇矇點子集} 買整合顧問服務送產品

想充實 HSDc. 顧問團隊的顧問內容與服務,甚至挹注外援資金以擴大經營,但現實上,在台灣的軟體專業顧問服務,輔導的對象與輔導的內容仍尚未明確,市場的規模經濟仍尚待耕耘。

我們顧問輔導的對象,主要是一般軟體開發公司與中、大型企業的 MIS 部門。前者傾向以教育訓練的方式來輔導;後者則是以顧問輔導的方式,協助企業在導入各種產品與系統時,必然面臨系統整合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時,如何立即把脈找出病根(找出真正的問題點),並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

不過,我發現到,越是大型的企業,越是相信 “名牌”,他們肯花大錢在購置某某軟體產品與工具上,卻鮮少花錢在實際技術面,尤其是系統整合的問題。高階主管不瞭解系統整合會有什麼困難,所以往往就連帶把系統整合交給產品或工具代理商負責,而這些廠商,卻又鮮少俱足系統整合的知識與技能,因而導致眾多大型系統遲遲無法上線或是衍生出一大堆找不出的複雜問題…。

我們(HSDc)是相當有自信於在系統整合,包括架構、需求、結構設計與實體異質系統的技術連結上等等,要 “摸熟” 某某工具、產品、系統等,也算是輕而易舉。但是,沒有產品(目前我們僅代理 EA 的UML工具,尚嫌不足)的加持,以現階段仍屬小型的規模,並不容易取得大型企業的信任,不要忘了,大型企業要的是 “名牌”,要有能讓他們信賴的 “品牌”。

原來我所思考的是,洽談國外經由我們認可、具潛力的產品與工具,取得代理權,以及包裝 OpenSource 的一些極具商業競爭力的套件,成為一個個的元件(Component),每一個元件經由我們的架構設計與系統整合的設計,可以隨時因應客戶的需求加入所需要的元件服務,造成 PnP(Plug and Play)可抽換的效果。

但是,Ringle 提醒我,我們的核心專長並不是在產品,而是在軟體的專業設計與整合顧問服務的能力,我們的期許,很早就已經定下目標:成為大中華地區軟體設計領域的『麥肯錫』。所以,若轉為產品代理商,反而是與我們的理念悖離了。

嗯,我的原意是把產品當手段,以顧問輔導為核心,但是 Ringle 的提醒確實很中肯,這樣的作法會造成我們核心能力的失焦與模糊。

如何解決呢? 嘿,作法仍然是可以一樣的,也就是我們確實要代理物超所值(如 EA)、值得導入的工具與產品,並包裝 OpenSource 可以商業化的套件。但是,行銷的重點卻不是擺在這些產品上,而是我們的品牌!!

我們的品牌是什麼? 就是 HSDc.(High-quality Software Design Center) !!!

HSDc 代表的就是軟體專業設計的代名詞,是要能確實解決企業在大型系統整合的各類型問題,是可以一眼就看出問題在哪裡,立即就可以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才是我們團隊的核心價值。

所以,我們行銷的口號就恰好顛倒:「買整合顧問服務送產品」、「買教育訓練送EA(UML 工具)」、「買 SOA 整合服務送 BPM 產品」...。

只是顛倒次序,但是意義就會完全不一樣了,而我們反而能透過各種產品的 “加持”,更能充實我們的核心能力、建立讓企業信賴的品牌!!

{點子}「釣魚模式」的經營策略思考 (Draft)

  1. 規劃—清楚要釣的是什麼樣的魚兒。
    計畫、確定目標與方向。
    ex. 在網路上開設網路商店,主要的商品:販售阿姨經常製作的正港古早味的麥芽糖與鳳梨酥。

  2. 執行—在下鉤的地點處灑餌。
    依計畫執行相關的細節,並馬上起而行具體行動。
    ex. 把相關商品販售資訊公布在網路商店,同時也在拍賣網等購物網站刊登商品相關的圖片與販售資訊,並提供連結到所架設或租賃的網路商店上。

  3. 等待與準備—等待魚兒們是否有吃餌並上鉤。同時準備其它相關事務。
    完成某一階段的執行細節與進入下一階段的執行期間,可以準備與充實相關事務的知識,或者,也可以稍事休息。
    ex. 商品資訊已規劃並公布,在等待買家購買的期間,想充實自己相關於理財投資或行銷等知識,間接也能提升對商品的買賣等相關專業知識與經驗。

  4. 調整與修正—魚兒沒有上鉤,或魚獲量不如預期,需要重新規劃調整,修正如釣場、魚餌等。
    在所設定的一定期間內,執行成果不如所預期,需要反思問題出在哪裡,並重新擬定策略。
    ex. 一個星期了,根本沒有買家上門來買麥芽糖或鳳梨酥,點閱與瀏覽率也不高。嗯,大膽的提出一個 “一元” 方案,不是一元競標,而是直接將成本 50元 的麥芽糖、原本賣 100 元,只賣 1元!! 限量 20~50 瓶。藉此將對自己有信心的產品推銷給客戶後,能造成不錯的口碑與名氣,而能逐漸將品牌建立起來。

{點子} 遠距教學的構思

個人化軟體設計課程系列,目前停滯的原因,一方面希望能主推與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所合作規劃的「軟體設計」系列的課程;另一方面,小型教室、學員上課時間的配合等,比較不容易協調。

既然是打算以「單一主題」為主軸,而能快速建立起機動性的課程,課程單位主要以 3~6 小時為主。那麼,利用遠距教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上課方式。

遠距教學,應具備幾個主要的設備:

  • 寬頻(這是一定的)。
  • 電子白版及手寫筆(講師端所需具備的)。
  • 麥克風。

遠距教學,可以達成的功能:

  • 講師上課的過程,以電子白版所書寫的草稿可以被紀錄起來。
  • 具有互動的功能,可以供學員以麥克風或電子白版提問。
  • 講師示範操作工具時(如 UML Tool),學員可以完整詳細地看到整個操作過程。
  • 整個單元課程上完課後,能被完整地記錄存檔起來。

再則,我希望能舉辦每個月一次在咖啡廳的 “網聚”,免費,服務曾經報名上課的學員,開放面對面的研討,以補足在遠距教學的 “互動過程” 的不足。
課程的聚會研討可以是很隨性的,學員可以自由提問,也不一定得由專任講師回答,可以大家一同對某個主題提出見解,觸發自我思維的能力。

另一個 “現實” 的好處是,學員上課的費用起碼可以低於一半傳統的上課費用。

對於遠距教學,相關具體的細節是如何實施,例如使用哪一種應用軟體以及該具備多少的頻寬等等,我還不清楚。若有網友們對此已有相當的經驗,歡迎能給予建議與提供解決方案。 🙂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