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解「困」反成「囚」

這個典故的緣由是這樣子的... 摘錄自「徐蚌會戰」一書。

國共最重要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徐蚌會戰」,實際是由杜聿明統籌指揮的。 說起杜聿明,他應該算是個悲劇人物。 由於感念當時蔣總統的知遇提拔之恩,作為其嫡系的子弟軍,在當時沒有一個高級將領願意挺身而出的情況下,杜可說是(據他事後的回憶)以赴刑場的心情,來擔任徐州戰場剿總的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指揮徐蚌會戰。

但由於整個戰局極為不順,1948年12月,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在陳官莊地區被共軍合圍。而後在尋求突圍未果的情況下,最終兵敗被伏。

在「陳官莊」被圍時,有一位深諳陰陽五行著稱的戰地督察官伊天晶,來到杜聿明所住的指揮部。 他一看就連稱不吉,因為這正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四合大院,而院子的中間有一棵老槐樹。 伊天晶說四合院中一棵樹,不正是個『』字? 於是杜聿明便命令軍士砍去了院中大樹。 殊不知,砍去了一棵大樹,卻還有人,而這正是個『』字。 而這似乎也預示著杜聿明日後被俘成為階下囚的命運。

如今,陳官莊原杜聿明所居住過的這個大院,已經成為一處旅遊景點,甚至還根據這個故事佈置了「伐木解困」的蠟像,這也是該句成語的典故。

杜聿明真的是很有骨氣的。

話說當在陳官莊被合圍時,當時蔣總統還曾派專機要接他回南京,但他拒絕上機,準備與 10 數萬大軍的將士們共生死。後來杜聿明被俘後,他原化名並混在士兵隊中尋求脫逃,而後甚至自戕未果,被識破身份後,一直被視為是重要戰俘被單獨關押。 一度被傳為已被中共處死,直到 1957 年周恩來託人帶信給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也就是杜聿明的女婿楊振寧表示祝賀,人們才知道他還活著。

老實說,中共對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還算寬厚。 當被關押至所謂的「戰犯收容所」進行改照,約 10幾20年出獄或特赦後,許多還擔任著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文史專員等,度過餘生。

萬人景仰的「聖嚴法師」於昨日(2009/02/03) 圓寂

昨日(02/03)下午三時許,因聖嚴法師執意要回到親手創辦的法鼓山,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但就在返回途中在車上圓寂,享壽 八十 歲。 而後法鼓山住持 果東法師 宣讀聖嚴法師的九點遺言,首先即是:

「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儀式則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主持,務必簡約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掛一幅輓額「寂滅為樂」輓額即可。

聖嚴法師,絕對是我最為景仰的精神導師。 他老人家是把佛法與生活整個融入在一起,並且是身體力行;而且又能以相當詼諧簡單的譬喻,將艱深的佛法,傳道給信仰的群眾們。 對我而言,雖然我對佛法並非那麼虔誠,但是,也是因為閱讀研究了他老人家諸多的著作,讓我得以認識什麼是正信的佛教。 人格高尚、沒有身段、懂得對方的感受與認知、自己本身就是生活的典範 ‥‥ 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言語,來訴說我對他老人家的崇敬,他是如此地偉大卻又如此地看起來平凡。

我是約在六、七年以前吧,是透過一本書,「枯木開花」,才知道聖嚴法師的。 老實說,對於看起來莊嚴肅穆的高僧,其實我並不會想接觸或想瞭解的。 當時是因為不經意開車時,聽到電臺廣播 于美人 的主持介紹,對於聖嚴法師如何從自小剃度出家、不得已戰亂中從軍渡台、十年的軍旅生涯、退役後又再次出家、六年的閉關生活、偶然的機緣東渡日本,取得佛法博士,並因此而終成為一代學識淵博的佛法大師。 其生平可說是相當地饒富傳奇 ‥‥,而引起我的好奇,並想一窺法師更為詳細的經歷。 我還記得很清楚,當時快到晚上 10:00 了,我還特別開車到重慶南路的「金石堂」書局買了該本由 施叔青 女士所著的自傳。

當時是我心情精神最為低潮的時候,甚至還有些輕微的憂鬱症,而後還是透過精神科的治療,才慢慢地穩定。 整整一年多的時間,我無法碰觸到 IT資訊、軟體等相關專業知識,一看到就會頭昏躁鬱。 那一段時間,我就是閱讀 聖嚴法師 的許多著作。 包括 敘述他的自傳,有三本之多吧(其中有一本叫做「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是法師本人親自撰寫的回憶錄)。 以及法師所著包括「正信的佛教」、禪宗講錄、禪與生活、等等其它法師大量的著作,共買了約有四、五十本以上之多吧。 逐漸地,我對生命的一些價值觀或多或少有些認知 (當然,不可能參透),精神心情等慢慢得以回復正常的作息,甚至在後來閱讀軟體等相關書籍方面,反而領悟力還更增強。 聖嚴法師及其著作,成為我的心靈導師,也慢慢地矯正淡化了我對於比較上的執著。 對我未來甚而是一輩子,在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等議題思索上,肯定仍會是深深地影響到我。

說真的,法師的圓寂,我並不會是那麼地悲慼。 在此刻又讓我想起法師曾說過的一句話:「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法師曾說過這是他一輩子生命的最佳寫照。 我也曾經在一本法師的著作上看到他說,曾經有兩位相當知名的算命師,斷言他不可能活過六十歲。結果呢,他是把生死看得相當淡,安於當下,認真地過每一天,作他認為他應該要做的志業。 如今八十歲也算高壽圓寂,是否因為是高僧的大德志行,而影響到業力呢? 不得而知。

聖嚴法師最後所留下的一句謁語是:「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可說是為其傳奇的一生,留下最好的註解。

※ 電子報導
 o 聖嚴法師圓寂 15日植葬不立碑
 o 聖嚴圓寂 遺言「寂滅為樂」
 o 13歲出家弘法 首位博士高僧

※ 我曾經摘錄下來部份聖嚴法師的文摘及語錄

※——————————-※
「用佛法感化自己,用行為感動別人」
※——————————-※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我們人,常常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並沒有那麼多。」
※——————————-※
「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
- 摘自 <聖嚴說禪>
※——————————-※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 摘自 <智慧100>
※——————————-※
沒有一定的真理就是真理
※——————————-※
為師父而學佛?為佛法而學佛?
心理->精神層面的轉換
※——————————-※

以身為「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為榮

如果,你的名片上的職稱掛的是 "工程師"、"程式設計師",會不會覺得這就好像是 IT 的基層? 甚至好像是被稱之為的 "IT 黑手"? 作的都是 "粗重" 的工作?

說 "黑手" 可能還太嚴重,我還記得,以前我待在某一個團隊時,團隊成員中,有一位是擔任專案管理職的資深 PM,經常就向我常抱怨說,老闆比較重視像你們這樣子懂技術的 "藍領"。 我還從不知道原來懂所謂的技術就是被歸類為叫做 "藍領" 的這個名詞? 當時實在很想問,那麼 "專案經理" 是什麼顏色的 "領"? 難道是 "白領" 嗎?

相信可能沒有多少人,尤其是所謂 "資深" 的人員,以在名片上只掛 "工程師/程式設計師" 為榮吧? 可能就是要翻個花樣,在職稱上寫上 "資深技術長"、"系統分析師"、"專案經理"、"軟體架構師(我就是掛這個,慚愧!)",會比較有光采的感覺吧?

但是我在「科技頑童沃茲尼克(可參考我的書評)」這本書的內容,讀到一段 沃茲 當時在個人自行研發出蘋果一號、二號時,面臨著是否要出來創業的重大抉擇。 當時他是在「惠普」工作,而且以在該企業上班為樂。他只想待在惠普公司設計電子計算機,而設計個人電腦僅是他業餘的嗜好而已,他計畫要在惠普公司工作一輩子。

最主要的原因為何呢? 並不是因為工作穩定的關係,而是因為,惠普公司非常尊重「工程師」,它的營運並不全然是由行銷人員主導的。沃茲 認為,對像他這樣的工程師來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惠普更好的去處了。 所以,當時為了蘋果電腦要出來創業時的抉擇,雖然他認為他所設計的個人電腦的確很有可能引出有史以來最重大的一場革命,但是,他還是決定在惠普擔任全職的工程師。

包括他的最佳夥伴 賈伯斯 也無法說服他。 到底理由為何呢? 原來,沃茲認為,當他們創辦一家公司後,他就得差遣別人做事,處理別人的工作、控制別人的工作。 沃茲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決定,絕對不要變成掌權的人。

後來到底是如何說服 沃茲 的呢? (感謝,否則蘋果電腦的歷史很可能會改寫的) 賈伯斯發動了沃茲周遭的親朋好友極力說服沃茲,包括了父母親、哥哥、好朋友等。 但是一點都沒有用,沃茲仍決定待在惠普公司。 直到其中一位好朋友叫做 鮑姆 的打電話說服他說:

你(指沃茲)可以當個工程師,然後成為經理人,並且賺大錢;或者你也可以當個工程師,而且繼續當工程師,然後賺大錢。

也就是說,在創業之後,沃茲仍可以繼續當工程師,永遠可以一直待在組織的最基層當個工程師,一輩子都不需要升上去當主管。

哈,沃茲樂壞了,他正需要有人告訴他這樣的一段話,所以他最終被說服了,與賈伯斯共同創辦了蘋果電腦,而且真的如他所言,一輩子都是個基層工程師,並且引以為傲。

所以,即使你的名片上掛的好像只是最基層的 "工程師/程式設計師" 頭銜,請記得,不需要與什麼經理人主管之類的來比較,也不需要去刻意想要未來要升到主管階級。 記得,你的職稱有個最偉大的同伴,而且一輩子都沒改過,永遠都是工程師。 那就是蘋果電腦的發明人 沃茲尼克! 😉

有趣的個股分析— 典型的法人賣、散戶買 (20080804)

這一陣子,透過「投資致富50訣」一書作者 (好書)所建議的方式,來記錄每日的看盤。 每日的看盤日誌記錄內容,包括了 大盤三大法人買/賣超;融資/券變化、大漲/大跌族群、續強/續弱個股、外資、投信買賣超個股(排名前N大)、盤勢心得分析 …等。 約每天要花上一個小時紀錄,我的目的是在於慢慢地建立所屬自己的看盤交易日誌,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並逐漸地有那種所謂的盤感。 一個月的紀錄下來,個人發現到紮實很多,至少比單純只利用 K 線圖分析,心理安心好多了。

最近觀察其中一檔個股— 3481 (同樣的型態也可參考 5531)。 發現到經常是名列外資賣超排行之內,但是呢,融資的水位卻又屢創新高,而一般融資變化比較偏是代表散戶的買賣。 所以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該檔個股從本波下跌以來,三大法人是持續賣超,但散戶卻是一直逢低攤平,而這一波下來,股價則是被腰斬一半。

很有趣的對比。

3481_群創_20080804
圖、點小圖可看原圖

【投機交易】消息影響價格,還是價格影響消息?

這論點是我在「期貨交易策略」一書,作者 Stanley Kroll,也是期貨界的投機大師 認為 價格會影響消息,而非僅是消息影響價格。嘿,這真是太有趣的觀點了。

關於本書,寫得也是相當的好,但我卻感覺與書名不符,當初我買本書是以為會談及交易的操略,包括資金控管、加減碼與進出場等策略規劃等,但卻沒有,仍然比較偏向是談心法、紀律等。 (是否有網友們可以推薦有真正談及交易策略的書籍啊?)

Stanley 與一位長期研究可可豆的經濟分析師合作寫一份消息與價格走勢關係的報告,Stanley 提出了一個理論說:「價格創造消息,而不是消息影響價格。」喔,這位同事簡直是快要抓狂,幾近咆哮的說,「大家都知道價格會跟著消息跑,其它不用說了!」呼,Stranley 他說可是很願意拿出一筆錢與該位經濟學家打賭,來挑戰這個好像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還說,這可是他生平賭得最爽快安心的一次了。:>>

怎麼賭呢? 當時可可豆期貨是處於相當強勁的多頭趨勢。當第一次大幅回檔後,Stanley 指出,將來一定會有下面兩個消息之一出來:

  1. 有個生產國突然「發現」能夠出口的可可豆比早先宣布(當然這是上次大漲的原因)的要多。
  2. 費城或紐約某個可可豆倉庫裡意外發現數量龐大,一袋一袋的可可豆。

這一次的結果是「費城倉庫裡面發現到東西」,Stanley 得一分!

當投機客多頭大舉平倉之後,市場又恢復上揚走勢。許多原來作空的人搶著回補,並趕快在最近的回檔處作多。接著投資大眾見到長達一週猛烈的漲勢。當那一週快結束的時候,Stanley 通知合夥人,上漲的原因會是下列兩者原因之一:

  1. 非洲某個種植地區意外出現所謂的黑莢病。
  2. 美國東岸倉庫裡的可可豆突然遭到蟲害。

結果這一次是蟲害惹禍。Stanley 贏得了賭注!!

套一句我們對這些分析師是總是會拿各種理由來解釋大盤為何會上漲或下跌原因的成語就是:「事後諸葛亮」啦。 ;D

【書摘】關於專案與專案管理

軟體系統的開發,絕大部分是以專案(Project)的型態來進行的,那麼, “專案” 到底是什麼呢? 個人從 「Fundamentals of Project Management」 一書中,節錄對其專案一詞的定義:
“專案是指在一次性的工作中,必須同時完成成效、時間、成本以及範疇等,多重任務要求的工作。”

然後,著名的品管大師 J. M. Juran 更是精簡扼要地點出專案的定義:
“專案是為了解決問題所排定的進度表」。”

而專案的規範,主要有四項要素的考量: 成本、規模、時程與品質。此四項要素,取其英文的頭字語,稱之為 “PCTS (performance, cost, time, scope)。而在「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一書,XP 製程的開山祖師 Kent-Beck,更是對其這四個變數,探討在這些變數之間的互動,來找出比較容易控制的因子,進而建立起某種模式的軟體開發心法。嗯,這裡直接先說出結論, Kent-Beck 認為 “控制規模” 可說是最有用的因子。

再回頭來看什麼是 “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為了要達到專案目標,將相關的所有計畫、進度以及控管等行動,使之順暢地銜接起來,就是專案管理。”

專案管理的首要原則是: 一定要讓未來會牽涉到專案實際作業的人,一起參與專案的計畫工作。

所以,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PM)所扮演的角色,會是一個專案的啟動者(enabler)。當成員(member)有人缺少資源時,要幫他們找到;當有外力介入,會阻礙到他們的作業時,專案經理也要能居間緩衝,減少外力衝擊。嘿,個人的想法與其對 PM 角色的定位,完全不謀而合! 個人一直認為,PM 就是屬於 “資源提供者與協調者 (Resource Supporter and Coordinator)”,他不是用 “管” 的方式,或是用 “工具”、”一套標準製程” 、還是僅排進度如此而已的方式來帶領團隊。專案成員,要的是領導者,而不是暴君或是紙上作業的幕僚。而領導者,會使成員「想」去做這些事,而不是只想「做完」事情。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