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恕權的 “Backward Planning”

現在收到的廣告信都會先附帶蠻有內涵的文章。
這次收到的廣告信我還是第一次會把它給保留起來的。 🙂

因為裡面所提的小故事剛好是我個人一直主張的 “Backupward Planning(倒推式規劃)”。
故事提及了李恕權對他個人在五年內是如何做生涯規劃的。

非常值得參考~

一九七六年的冬天,當時我十九歲,在休士頓太空總署的大空梭實驗室裡工作,同時也在總署旁邊的休士頓大學主修電腦。縱然忙於學校、睡眠與工作之間,這幾乎佔據了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全部時間,但只要有多餘的一分鐘,我總是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的音樂創作上。
 
我知道寫歌詞不是我的專長,所以在這段日子裡,我處處尋找一位善寫歌詞的搭檔,與我一起合作創作。我認識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凡內芮(Valerie Johnson)。自從二十多年前離開德州後,就再也沒聽過她的消息,但是她卻在我事業的起步時,給了我最大的鼓勵。年僅十九歲的凡內芮在德州的詩詞比賽中,不知得過多少獎牌。她的寫作總是讓我愛不釋手,當時我們的確合寫了許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這些作品充滿了特色與創意。
 
一個星期六的週末,凡內芮又熱情地邀請我至她家的牧場烤肉。她的家族是德州有名的石油大亨,擁有龐大的牧場。她的家庭踓然極為富有,但她的穿著、所開的車,與她謙卑誠懇待人的態度,更讓我加倍地打從心底佩服她。

凡內芮知道我對音樂的執著。然而,面對那遙遠的音樂界及整個美國陌生的唱片市場,我們一點管道都沒有。此時,我們兩個人坐在德州的鄉下,我們哪知道下一步該加何走。突然間,她冒出了一句話:Visualize What you are doing in 5 years?﹙想像你五年後在做什麼?﹚

我愣了一下。她轉過身來,手指著我說:「嘿!告訴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後的你在做什麼,你那個時候的生活是一個什麼樣子?

我還來不及回答,她又搶著說:「別急,你先仔細想想,完全想好,確定後再說出來。」我沉思了幾分鐘,開始告訴她:

第一 :五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很受歡迎的唱片在市場上發行,可以得到許多人的肯定。
第二:我要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凡內芮說;「你確定了嗎?」我慢慢穩穩地回答,而且拉了一個很長的Yessssss!凡內芮接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我們就把這個目標倒算回來。

「如果第五年,你要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發行,那麼你的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

「那麼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對不對?」
「那麼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
「那麼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就位準備好。」
「那麼你的第六個月,就是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然後讓你自己可以逐一篩選。」
「那麼你的第一個月就是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
「那麼你的第一個禮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們現在不就已經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麼了嗎?」凡內芮笑笑地說。「喔,對了。你還說你五年後,要生活在一個有很多音樂的地方,然後與許多一流樂師一起 忙、創作,對嗎?她急忙地補充說。

「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經在與這些人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四年照道理應該有你自己的一個工作室或錄音室。那麼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這個圈子裡的人在一起工作。那麼你的第二年,應該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經住在紐約或是洛杉磯了。」

次年(一九七七年),我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的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了休士頓,搬到洛杉磯。說也奇怪:不敢說是恰好五年,但大約可說是第六年。一九八三年,我的唱片在亞洲開始暢銷起來,我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全都忙著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

每當我在最困惑的時候,我會靜下來問我自己:恕權,五年後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答案的話,你又知何要求別人或上帝為你做選擇或開路呢?

成功的秘訣在於「偷懶」

哇哈哈~

從以前就覺得,要成功真的就是要「腳踏實地」、「戰戰兢兢」、「刻苦耐勞」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嗎?

研究大部分成功潛能開發的書籍,幾乎所有的作者們仍舊強調「認真、負責、用心」才是達到成功的不二法門。

我個人一直是這麼認為,真的非得要這樣才會成功嗎?那麼,這輩子我可就與「成功」兩字絕緣囉 🙁

況且,一個「成功」的企業人士,在眾人的眼光中,他賺到錢了,他有地位了,所以...他成功了。

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時,很有可能他失去了的是與家庭快樂共處的時間、自己的健康、甚至,忘卻了個人生命意義的探究及這一世所該擔負的使命等...那麼,這是否真的就是成功呢?

有沒有可能全部兼得?

嘿嘿,仔細研讀了「富爸爸.窮爸爸」一系列的書籍。說真的,會讓我這麼用心逐字細讀這一系列的書籍,是因為我覺得這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致富系列」的書籍,而是,其內真正蘊含了該作者的「智慧」,並能自成一格而成為生活應對上極具參考性的哲理了。

在該系列的「提早享受財富<2>」一書中,總算讓我找到了與我個人一直認為應該就是這樣的方式才對(只不過,我沒有說服力,別人根本不認同):

成功的秘訣在於「偷懶」。

為何有這種論點?富爸爸說到:
「你越忙於工作,反而可能越窮。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蹐身 90/10 的行列呢?就在於當他們本應該尋求事半功倍的辦法時,他們卻忙得沒有時間思考了。如果你想成為以資產創造財富的人,就必須找到少工作卻能賺大錢的方法。」

在「工業時代」與「資訊時代」的交替期,能達到成功的主因可能會是在於:
“花更多的時間在思考上”;而非”努力工作”才能成功致富!!

節錄:讓工作效率UP起來

節錄吉米丘電子報的文章:「讓工作效率 UP 起來

整理得非常好的文章!

讓工作效率UP起來

1.確定方向 不走冤枉路

俗話說:「馬壯車好不如方向對」,這句話的典故來自春秋戰國時期,有位夫子備了很多物品,欲前往南方楚國,便向路人問路,路人答:「此路非往楚國。」夫子說:「我的馬很壯,沒關係。」路人又再強調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夫子依然固執的說:「我的車很堅固。」路人只好歎息的說:「這不是往楚國的方向啊!」方向錯誤,再怎麼努力都枉然。

仔細想想做這項工作的重點是什麼,希望藉此得到什麼結果,這樣做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與你的主管及上下游流程的同事一同討論,再決定整個方向及流程。

小箴言

光是忙碌是不夠的。問題在於:我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

2.做行事曆及專案執行計劃

閱讀全文 »

Re:解讀『XP軟體製程』的字面意涵

點空間一位網友對本篇解讀『XP軟體製程』的字面意涵蠻有獨到的見解,故收錄參考。

就字面而言, 譯為 ‘極致’ 或 ‘極端’ 似無不妥.
但卻無法凸顯那 ‘magic letter X’ 的意涵.
(X 意味著; Uncertainty, Goal, .., and God’s promise.)
直譯的過程, 失去了原作者的匠心,
畢竟是 ‘eXtreme’ 而非 ‘Extreme’

至於 ‘最善 (perfection)’ 也並非 XP 之旨
反倒是 ‘刀口 (edge)’ 方頗具 XP 之趣.
That is, the edge of the chaos.

Iteration 的真諦在於 Timed-box 而非 Decomposition,
重點在於 produce business values, 意近 ‘commitment’
乃制衡 Agility 與 Discipline 不可或缺之器. (或云 Risk Control)

XP 所闡述的是 ‘執簡御繁’ 的心法(Culture)而非招式
故不宜單就 ‘方法論’ 的層面比較之.

或許多餘, 但還是值得一提;
Test-first 的妙用在於 discover alternatives that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Refactoring 的可貴在於 facilitate simplicity that achieves beauty.

明遠, July 13, 2004

什麼是軟體設計(Software Design)?

為了包容複雜,軟體設計會投入大量心思精力,追求一致、和諧、平衡、穩定、永恆之美,直到開發出偉大軟體之後,大量複製,就會發揮規模報酬遞增的鉅大經濟效益。所以,軟體業的特性就是:設計、研發的成本很高,而利潤遞增的經濟效益極大。這也是知識經濟的特色。

當我們瞭解把軟體與人腦視為同等級時,就會知道軟體需要精心設計,而不是只有寫程式而已。

設計者不是只追尋一條工程化的步驟,而忽略設計所需的藝術美感素養。軟體開發如果太過於工程化、數學化,會把軟體設計(Software Design)視為程式設計(Progarmming),貶低了軟體設計的無形、重複、利潤遞增的高度價值。

軟體設計就像莎士比亞寫劇本,程式設計就像照劇本演戲,所以軟體產業的高度價值在於軟體設計,而不是寫程式。軟體設計的藝術成分較高,程式設計的工程成分較高;這與建築業很類似。

關於教育的著名引語

邱吉爾曾說:「我時時刻刻準備學習,但是我不是時時刻刻準備著被教導。」

伽利略說:「你不能教會一個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他找到做事的方法。」

馬克‧吐溫說:「我從來不讓學校干涉我對自己的教育。」

愛因斯坦說:「現在有太多的教育,尤其是在美國的學校裡。」

軟體思維顧問

專職軟體輔導與教育訓練的獨立顧問。輔導企業資訊單位如何有效組織系統開發與維護;輔導開發人員達成有效的專業分工。傳授如何把軟體作軟 (Keeping Software Soft)的技能,得以提昇系統的彈性/延展,並進而創造系統的再利用價值。

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