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所看過的諸多交易書籍,均告訴讀者們不要隨意變更交易策略,而一般所指的交易策略,90% 的焦點大都擺在所謂的進場訊號。
不過,卻有兩個動機讓我重新思索這個原則的正確與必要性。
第一,在研讀「交易‧創造自己的聖盃」一書,作者沙普博士經常在書中多處內文中,強調進場判斷不一定要很精確,而應該把重心擺在 出場策略 與 部位規模 控制上。 甚至他還曾經以用亂數進場的方式,再配合上述所提兩個重要的因子,來證明這樣也能達成相當不錯的獲利。
第二,從以前我就這麼認為,軟體的需求、交易的市場、甚而包括大眾社會、政、經局勢等,都是動態持續在變動的,若要以一套固定的模式或程序,來解決問題,那會是僵化而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 我太認同喜愛這一句話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孫子 虛實篇」。
交易市場是動態渾沌的,盤勢的漲、跌、盤,很難去定義它,更何況是想用一套固定的模式來作交易呢? 我相信一個經驗老道能有獲利的交易人,是綜合了具備判斷市場眾多因素,而來決定進出,並因而養成了所謂的盤感。
我是在想,依據盤感進場,只要約有 5 成的勝率就可以了。 真正決定獲利的關鍵就在於上述所提及的 出場策略 與 部位控制。
以一個 5 分K 小臺指當沖的交易格局為例,以 10 萬元規模,若要能滿倉作兩口,那麼依據部位控制,一次最多只能賠到約 60 點(含手續費、交易稅等)就必要停損出場(取決於你的資金與風險比管理) !而當有獲利時的出場考量呢? 可能會這麼作,第一口依據 “主觀” 的判斷,想出就出,能獲利就滿足; 第二口就可以考慮 “隨波逐流”,可能利用指標或均線的交叉、Sar 拋物線反轉出場,盡量讓獲利可以得到最大的滿足。 而在 5 分K 的規模,最大的獲利滿足,單口是相當有機會到百多點以上的。 也就是說,若一次交易的最大損失為 60點, 而可能一次最大的獲利為 180 點。 那麼獲利的 R 倍數可以到 3,這樣的話,你的交易勝率是 4~5 成也就夠了。
當然,上述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關於出場策略與部位控制,現實上絕對要考慮更為周到,更重要的是,要能作到! (這一點最困難)
我還在持續思考上述相關問題,目前也尚未有定論。 現在比較能確定一點的心得是:
你無法決定賺錢的速度,但可以控制賠錢損失的規模。
Hello Clive:
您最後一句話:「見山不是山」,乃至於所謂的「見山又是山」,這真的就是一種境界上的修養與提升了。
的確,其實在我內文裡所提及的,是真的比較偏向高境界的心態(吧?),我可能隱約知道這個道理,但也不確定,更遑論目前能與現在的交易操作配合。 !^^
版主您好,關於這個疑惑,我在壽江的”作手”一書裡面曾看到一段我很同意的話。
“一個人總不能平白無故地在市場中有所行動吧!他需要某種權威、某種依靠、某種保障。至於這種
權威、依靠、保障本身是否可靠,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這一切,投機者在市場交易時就
會缺乏安全感,變得不知所措。預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算卦,更多的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
而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它反映的是投機者在市場操作時的一種心理需要。”—–壽江。作手
我的經驗是,所謂的盤感,也是一套經過整理的系統,雖然它沒有明確的文字條件,但操作者本身
的經驗法則,就是系統的構件,事實上,沒有一套固定的規則,平凡如我進入操作的世界,我根本
分不清是那個規則令我獲利,又是那個規則令我虧損,一套明確的系統比直覺的操作法要來得好修正,
也許那一天,我見山不是山了,才能將機械式的系統從我手上放開,不然在這可怕的競技場上,我還
是想抓著一把我看得到的武器來應戰。
Hello 外匯贏家:
我還是不知道,進場點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還是有其它比它更重要的因素呢? 另外,我也不知道是否是與操作的金融商品有關。 這些我都還在思索中~
Hello Speculator:
您介紹的這篇文章我看完了。
大概是與我先前所看過的是差不多的意思。 🙂
其實還是一個老問題,所謂的交易系統到底是什麼呢? 您可以在我的內文中思考一下我的問題。 🙂
聚財網有這一篇好文 , 給大家參考 ^_^
http://www.wearn.com/bbs/topic.asp?topic_id=136532&forum_id=5295&cat_id=19
設計一套自己絕對信任的交易系統,才能有助於自己行使〔鐵令如山〕的執行力。
一口單的操作
進場點幾乎決定了這筆單80%的贏虧
出場點佔了20%
Hello Speculator:
我是覺得啦,回測若能讓自己安心,而且能信之不疑地持續去用該交易策略,這也是可行的。 🙂
版主直接講到重點ㄌ~~
我是這ㄇ覺得啦 …. 坊間有些交易系統ㄉ策略會不定期的去 ” 隨市場轉變 ” 自我再回測成最佳化 ??! ~~ 昏~~~
但大家都知市場是隨機是混沌的 , 既然市場ㄉ跳動和變化 我們深不可測 , 那又何必再隨它改變呢 ??
以不變應萬變雖看來有僵化之嫌 , 但我個人認為如果這一套策略的回溯績效自己可以接受 ,,
則不妨搭配其他周期 或 策略 來組成一套長短線都能派上用場的相互競護型策略 ( 競爭 與 保護 ) ,,
如此 , 在交易ㄉ過程中~ 可發揮相輔相成之效 , 對整體績效的提昇助益頗大 !!
再者 ,, 就是一組好的策略 個人認為應該通用於全球同類型的商品上面 ,譬如說 ::
台灣的台指期 如果策略能產生還OK的績效 ,, 那放眼於其他國家ㄉ期指商品 ,理應也該有還算OK的表現
當然 ,在套用其他ㄉ期指商品方面尚須做些許的調整 , 但其核心精神應是不會變動的 !!
以上小小意見提供參考 ^_^